2022-12-01 10:01 瀏覽量:26335 來源:中國食品報
愛茶的你,對元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歷史了解嗎?
簡單來說,元代近百年是茶文化發展的過渡階段,逐漸由唐宋風韻轉入明清風格。進入明代之后,茶文化開拓發展出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了新的生長態勢。元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在歷史上也留下了絢爛的篇章。
茶葉品飲方法技藝的革新嬗變——全新的芽葉散茶撮泡技藝。從漢唐以來,歷經1500年的末茶品飲法終結,開啟了芽葉散茶撮泡的新時代,使飲茶之風更加普及至城鄉民間,繼而進入西方歐美國家人民的生活,開拓出茶葉海外市場。
芽葉散茶撮泡品飲技藝在明代勃興,宋代“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的末茶品飲技藝便告終結,從此沉落600多年,今天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博物館藝術。
從整體來說,這是歷史的必然,是發展和進步的結果。明代茶書的作者對這崇新改易的變革幾乎都贊許有加。《茶疏》作者許次紓說:“古人制茶,尚龍團鳳餅,雜以香藥。蔡君謨諸公,皆精于茶理,居恒斗茶,亦僅取上方珍品碾之,未聞新制。若漕司所進第一綱,名北苑試新者,乃雀舌、水芽所造。一銙之直至四十萬錢,僅供數盂之啜,何其貴也。然水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奪其氣,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時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蘊真味。”《茶說》作者黃龍德說:“茶有真香,無容矯揉。炒造時草氣既去,香氣方全,在炒造得法耳。烹點之時,所謂坐久不知香在室,開窗時有蝶飛來。如是光景,此茶之真香也。少加造作,便失本真。遐想龍團金餅,雖極靡麗,安有如是清美。”《茶譜》作者朱權說:“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葉,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芽葉散茶撮泡法,原自越地(今紹興),后為杭俗。清人茹敦和《越言釋》記載:“今之撮泡茶,或不知其所自,然在宋時已有之,且自吳越人始之。”宋代陸游《安國院試茶》詩其自注曰:“日鑄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是撮泡者,對硙茶言之也。”明代陳師《茶考》云:“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自明至清,愛茶文人多撰文著書闡述茶事經驗,傳授芽葉散茶撮泡品飲技藝,概括起來有七:一曰擇茶,二曰選水,三曰火候,四曰配具,五曰泡法,六曰人品,七曰茶所。
(來源:中國茶葉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