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08:46 瀏覽量:22698 來源:中國食品網
談到古代好酒的文人,
怎能少得了這幾位詩詞歌賦界的大家?
酒作為華夏瑰寶,舉杯才知乾坤大,沉醉方悟人生短。多少文人雅士與酒之間剪不斷、理還亂。豪飲一壺酒,陶潛開創田園詩風,李杜詩篇登峰造極;飲一壺好酒,白居易現實里洞豁達,蘇東坡豪放間曉從容,李清照婉約中見風骨。
陶淵明
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述說:“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他早年作過祭酒、縣令等小官,后因不堪“心為形役”而辭官歸隱,終生不仕。即便生活貧瘠,卻唯酒不能斷。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將酒這一意象融入詩中的詩人,從他現存的一百四十二首詩中,提到酒的就有五六十首,甚至還做了《飲酒》組詩。陶淵明為人正直,心中有傲,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通過飲酒釋放了天性。酒之一物,在陶淵明的一生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他的詠酒詩映照出其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
李白
酒催詩發,詩助酒興。唐代是中國詩歌繁盛的年代,詩人們以文會友,以詩下酒,在微醉中創作出了千古絕唱。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賀知章、王之渙、元稹等個個喜歡,且都飲酒而詩興大發,創作出不朽之作。
詩仙李白,不但是位詩人,還是一位“酒仙”。遙想李白一襲颯爽白衣,于青山綠水間把酒臨風,于醉意朦朧間起吟嘆詠:“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酒成就了他的豪放不羈、灑脫樂觀的詩情和張揚自我的浪漫主義情懷,他的飲酒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中永遠散發著不容忽視的芬芳。
杜甫
與李白并稱大唐詩壇雙子星的杜甫也是一個愛酒如命的人,并且他的嗜好程度不亞于李白,被人譽為“酒圣”。杜甫從少時就愛喝酒,他在《壯游》詩里就自述道:“昔年十四五,出游瀚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可見,他在十四五歲時就對酒非常有興致了,并且是常常豪飲。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卻身處時代洪流感時傷世,縱酒悲歌,憂國憂民。何以解憂?唯有飲酒,在醉意中忘記憂愁,寄情于酒,托物言志。據統計,在杜甫現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涉及到酒的就有三百多首。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一生寫飲酒的就有一百七十首,著名的酒詩有《將進酒》、《把酒問月》、《月下獨酌》、《對酒》等。
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愛酒,方勺的《泊宅篇》中就曾提到:“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言飲酒者九百首。”在白居易留下的詩篇里,有近三分之一都寫了喝酒。中年之前雖不及李白那樣“會須一飲三百杯”,而是小酌微醺,從不大醉,且喝酒還要“雅”,不僅在意酒器,還講究伴樂,營造喝酒氛圍,比如《問劉十九》中有一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足見白居易極懂喝酒的雅趣。再邀小友喝個三兩杯,在微醺間吟詩作賦好不快活。
白居易前半生懂得把握喝酒的“優雅”與“深情”,后半生則將飲酒的狂放和快樂釋放出來。白居易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其喝酒之“狂”,并非消極的避世,而是彰顯洞明世事后的坦然樂觀,積極享受當下生活。
蘇軾
蘇軾認為“醉酒出天真”,在他看來,醉酒能體現出人的真性情。他飲酒也是因為自己為人為文都率真自然,喜用酒來把真情流露。
蘇軾的文學造詣頗為深厚,他每每飲酒,墨寶一揮必出驚人之作。除了飲酒以至樂外,他也偶有失志,借酒消愁,無數名篇都是借助了酒的靈氣,流傳千年。
蘇軾不但愛酒、飲酒,還會釀酒、贊酒,他的《東坡酒經》記載了宋代黃酒釀造過程,是研究中國釀酒史的重要文獻,至今還影響后世,成為我國古代文化中釀酒的經典之作。
李清照
在古代,女子愛酒的不多,千古才女李清照卻不然。在她所作的《如夢令》中,詞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顯示出了李清照不僅愛酒還酒量不低。李清照有飲酒的喜好正是其大膽追求真實率性生活的真情流露。
灑脫如李清照,也懂得在酒中尋到逍遙與自由。在李清照所留下的并不多的四五十首詩詞中,提到酒的就有近三分之一。她的每一首酒后作品都美得讓人沉醉,既有細膩的情感,又淋漓盡顯出敢飲敢醉、敢愛敢恨的女子風骨。巾幗不讓須眉,她創作的宋詞都是獨樹一幟、膾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