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 11:07 瀏覽量:11921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韓松妍 周 巖
嬰幼兒期營養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礎,膳食營養攝入不足或過多是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首次報告了“十三五”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0—18歲兒童營養與健康系統調查與應用”嬰幼兒膳食調查數據,研究在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和東北七大區域開展,采用金標準方法(24小時稱重法)完成具有中國代表性的0—5月齡嬰兒的母乳攝入量收集,采用1天24小時膳食稱重記錄法收集6—23月齡嬰幼兒輔食攝入信息,并分析了0—5月齡嬰兒母乳攝入量和6—23月齡嬰幼兒輔食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這項研究彌補了我國既往相關研究的不足,比如地域局限、樣本量小,且時間久遠(多為30年前),有利于掌握現階段我國最新的嬰幼兒母乳和輔食攝入量情況,為制定嬰兒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提供直接的證據。同時,有助于及早發現嬰幼兒喂養中的不足,為接下來母乳和輔食方面的膳食干預、指導與優化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0—5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平均每天攝入母乳800.1克
母乳能滿足純母乳喂養嬰兒在出生6個月內絕大多數甚至全部營養素需求。母乳營養素水平及母乳攝入量是制定嬰兒膳食營養素推薦攝入量的基礎,為制定嬰兒和乳母膳食指南提供科學依據。隨著母乳科學研究的深入,母乳營養素檢測方法及技術不斷提高,精準測算母乳攝入量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共測量504名0—5月齡嬰兒的母乳攝入量,排除能量攝入異常者167名,共納入分析337名嬰兒。其中,0月齡組的嬰兒為產后11—29天,男嬰和女嬰分別為171人(50.74%)和166人(49.26%)。純母乳喂養率為78.64%,共38人次母乳攝入量由該嬰兒的每次平均攝入量估計所得。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0—5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母乳攝入量為800.1克/天。母乳攝入量隨著月齡的升高而增加,5月齡保持平穩。除個別月齡外,不同地域和性別0—5月齡的嬰兒母乳攝入量相近。配方粉或輔食引入直接影響6月齡內嬰兒母乳攝入量。
此次研究中,0—5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24小時平均喂養次數為8次/日,平均每次喂養時長為20.4—24.6分鐘。研究測得0—5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平均每次母乳攝入量為103.4—150.3克。嬰兒母乳喂養次數、平均每次母乳攝入量的影響因素多,變異大,用于推測嬰兒母乳攝入量有一定的難度。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嬰兒平均每分鐘母乳攝入量。0—5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每分鐘母乳攝入量為4.4—7.0克。該指標較為穩定,結合便于產婦記錄的喂養時長,對于準確推斷嬰兒母乳攝入量具有參考價值。
另外,研究發現,0—5月齡嬰兒母乳攝入量隨著月齡的升高而增加,4月齡達到最頂點后下降?;旌衔桂B組和添加輔食的嬰兒母乳攝入量明顯低于同月齡純母乳喂養組。除5月齡外,0—4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的24小時母乳攝入量均未顯現性別差異。3—5月齡存在東中西的地域差異。在納入母親文化程度、嬰兒性別因素后,僅4月齡純母乳喂養嬰兒的母乳攝入量存在地域差異,可能是由于某些母乳喂養認知水平、社會風俗、社會經濟學等不確定因素介導的中介效應。不同經濟水平、地理位置等國家的嬰兒母乳攝入量均有所差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賴建強介紹,國內外母乳攝入量研究常用測量方法包括氘標水法和稱重法,兩種方法在測量母乳攝入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近些年,國內外嬰兒母乳攝入量相關研究較少,其中部分研究旨在為計算嬰兒營養素攝入量而對母乳攝入量進行測量。母乳攝入量研究的現場實施和操作復雜費力可能是導致研究難以開展的原因之一。在目前所開展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地域局限、樣本量小、研究老舊等特點,分析母乳攝入量隨月齡增加的變化趨勢的相關研究更為有限。在國內,嬰兒母乳攝入量未受到母乳科學研究者的足夠關注和重視。在孕產婦膳食改善的背景下,亟須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更新嬰兒母乳攝入量相關數據。
6—23月齡嬰幼兒輔食蛋白質密度偏高、鐵和鋅含量不足
從出生到2歲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嬰兒出生后前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6月齡起開始添加輔食,以獲得最佳的生長發育。
賴建強介紹,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男童6月齡前和女童12月齡前體重發育曲線、男童9月齡前和女童10月齡前身長發育曲線十分相似,之后發展中國家嬰幼兒身長和體重值均低于發達國家,2組兒童不同時期母乳攝入量相似,但發展中國家6月齡后嬰幼兒輔食能量攝入量和營養素密度低于發達國家,因此造成發展中國家6月齡后嬰幼兒生長發育相對遲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母乳喂養不足,而可能是輔食質量較差。
一項綜述性研究顯示,輔食喂養干預可以顯著降低嬰幼兒生長發育不良率和死亡率。我國12—23月齡嬰幼兒生長遲緩率高于12月齡以下的嬰兒,6—11月齡是嬰幼兒貧血的高峰期,到18月齡貧血率有所下降,提示我國6—23月齡嬰幼兒膳食攝入的能量和微量營養素可能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求。6月齡起輔食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素占總能量和營養素的比例逐漸增加,此次研究旨在探討我國6—23月齡嬰幼兒輔食能量和營養素攝入水平,發現不同月齡嬰幼兒輔食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進行相關營養干預提供科學證據。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6—23月齡嬰幼兒輔食問題主要表現為6—23月齡嬰幼兒輔食蛋白質密度普遍偏高;6—11月齡嬰兒輔食中鐵和鋅含量不足;中部地區12—23月齡嬰幼兒輔食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均較低。應針對不同月齡、不同地區嬰幼兒輔食喂養展開針對性的干預,傳播正確的輔食添加知識,促進嬰幼兒科學喂養。
此次研究共納入6—23月齡嬰幼兒546人,其中城市314人(57.5%)、農村232人(42.5%);南方地區293人(53.7%),北方地區253人(46.3%),東部地區171人(31.3%),中部地區202人(37.0%),西部地區173人(31.7%)。研究對象中男孩占48.2%,漢族占87.6%,母乳喂養率為35.4%,配方奶喂養率為59.9%,母親平均年齡為(30.22±4.68)歲,母親學歷為大專及以上者占59.9%。
與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輔食喂養報告中的美國縱向研究相比,我國6—23月齡嬰幼兒輔食能量攝入量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高。具體來看,此次研究中,6—23月齡嬰幼兒輔食蛋白質密度為2.6—3.8克/100千卡,高于WHO推薦量(0.9—1.0克/100千卡),與非洲、拉丁美洲和美國等地的結果相近(2.0—3.3克/100千卡)。6—23月齡嬰幼兒輔食鐵密度為0.9—1.0毫克/100千卡,6—11月齡嬰兒輔食鐵密度遠低于WHO推薦量(6—8月齡4.5毫克/100千卡,9—11月齡3.0毫克/100千卡),12—23月齡嬰幼兒輔食鐵密度與WHO推薦量接近(1.0毫克/100千卡)。6—23月齡嬰幼兒輔食鐵密度均高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0.4—0.6毫克/100千卡),6—8月齡嬰兒輔食鐵密度遠低于美國(3.6毫克/100千卡),9—23月齡嬰幼兒輔食鐵密度略低于美國(1.1—1.2毫克/100千卡)。6—23月齡嬰幼兒輔食鋅密度均為0.5毫克/100千卡,6—11月齡嬰兒輔食鋅密度低于WHO推薦量(6—8月齡1.6毫克/100千卡,9—11月齡1.1毫克/100千卡),12—23月齡與WHO推薦量接近(0.6毫克/100千卡),各月齡組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6—23月齡嬰幼兒輔食鋅密度接近(0.2—0.6毫克/100千卡)。6—23月齡嬰幼兒輔食鈣密度低于WHO推薦量,且低于報告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輔食鈣密度,由于鈣主要存在于奶類食物中,此次研究中嬰幼兒攝入的母乳以外的奶類主要為配方奶,然而此次研究中配方奶未被納入輔食之中,因此輔食鈣水平低可能與其相關。可見,從輔食質量來看,此次研究中調查嬰幼兒輔食的主要問題營養素為蛋白質、鐵和鋅,其中輔食中鐵和鋅的問題在12月齡后得到改善,輔食中蛋白質密度持續偏高。
另外,城市與農村、南方與北方相比,輔食來源的能量和營養素整體差異不明顯。從9月齡開始,輔食中能量和營養素均呈現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相比略高或相似,中部地區最低的趨勢。中部地區12—23月齡嬰幼兒輔食能量攝入量和營養素密度均較低,應給予重點關注。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通過調研數據可以發現,在輔食添加過程中存在膳食結構不均衡、食物多樣化不合理的問題。6月齡后,嬰幼兒的營養需求開始提升,單純的母乳已經無法滿足生長發育,此時應及時添加輔食來促進兒童成長,但此時嬰幼兒的進食、咀嚼以及消化能力還都較弱,增加了攝入充足營養素的難度。而且,鐵和鋅等營養素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比如動物瘦肉、血、肝臟,以及貝類、魚、蝦等水產品中,其食物利用率也較高,但這些食物從購置到烹調加工都需要家長投入較大精力,很多時候還可能出現費力做好,孩子不愿吃等問題,導致這些營養素根本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不少家長還存在動物性食物不利于孩子消化、容易過敏的認識誤區,會導致輔食添加過程中主食類等植物性食物攝入能有所保證,而肉類、魚類等動物性食物相對不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振宇表示,希望通過此次研究能夠為掌握現階段我國嬰幼兒母乳和輔食攝入量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希望營養領域加強嬰幼兒母乳和輔食攝入評估研究,推動母乳和輔食評估技術創新與發展,以支持生命早期1000天兒童營養改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中國食品報》(2023年02月08日3版)
上一篇:達能全新丹尼爾·卡拉索國際研發與創新中心揭幕
下一篇:“心臟保健”需求爆發帶動輔酶Q10走俏 專家提示消費者需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