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0 16:28 瀏覽量:26989 來源:中國食品報
近期,節日旅游市場迎來復蘇,與此同時,國內熱門景點餐飲短斤少兩、天價菜單等事件登上熱搜。
近日,網民發布視頻并配文稱“在北海市就餐消費時被宰,4個菜1500元”。同日,一段游客投訴西安某面館6根面賣20元的視頻登上熱搜。隨后,又有河南女游客曝出在西安一知名景點外的面館中,花費58元購買的燴菜滿是大白菜,根本沒有肉。
從法律角度看,這幾起引發社會熱議的消費糾紛可能難以定性為宰客行為。因為商家做到了明碼標價,不能算是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比如廣西北海市場監管部門就沒有將“4個菜1500元”事件定性為宰客案件。但在普通消費者看來,這幾起登上熱搜的消費糾紛顯然屬于欺客宰客行為,是商家利用“信息差”誤導消費者,沒有真正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比如,餐館面條分為大碗、小碗,但大碗面條有多少、小碗面條有多少,具體分量完全由餐館經營者決定,直接導致面條價格與分量不匹配,讓消費者覺得價格過于昂貴,性價比太低,感覺上當受騙,因而引起糾紛。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一家山西牛肉面館在明碼標價的基礎上,公示每碗牛肉面的重量,直接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知道一碗牛肉面的實際重量有多少,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在網上收獲大量點贊。事實上,明碼標價不只是標明價格,還包括標明計價單位、規格、等級等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經營者銷售、收購商品和提供服務,應當按照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明碼標價,注明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計價單位、價格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情況。
因此,依法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剎住欺客宰客的歪風邪氣,除了事后嚴懲和斬斷欺客宰客的利益鏈外,還要嚴格落實法律規定的明碼標量等內容,讓明碼標量像明碼標價一樣成為餐飲行業的一種標配,為消費者營造一個明白放心的消費環境。
(何勇)
上一篇:節日餐飲為消費復蘇添柴加火
下一篇:樹立食物消費新觀念,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