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4 11:07 瀏覽量:30827 來源:中國食品報
全球范圍內大米產量正在下降。研究機構惠譽解決方案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米市場在2023年將出現20年來最大的短缺情況,供應不足和需求增加也推高了國際大米的價格。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更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飯碗里要裝自己的糧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一新目標該如何實現?
應對災害減少損失保障糧食產量
全球大米短缺,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方面,從供應角度看,一些大米主要生產國受到洪澇和干旱天氣影響,大米產量下降,導致供應不足。占全球大米貿易7.6%的巴基斯坦,去年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大米年產量同比下降31%。美國農業部稱,洪澇災害的影響比最初預期的還要糟糕。此外,亞洲和歐洲的主要水稻種植國還在遭受2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
另一方面,需求還在增加。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小麥的主要出口國,俄烏沖突之后,小麥的價格飆升,大米逐漸成為小麥的替代品,推高了大米的需求。而供需的失衡也推高了國際大米的價格。
惠譽大宗商品分析師查爾斯·哈特表示,全球范圍內大米短缺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國際大米的價格一直處于10年來的最高水平。當前,國際大米的平均價格大約為每擔17.3美元,惠譽預計,大米價格會維持在目前的高位一直到2024年。
哈特指出,由于大米是亞洲多地的主食,大米漲價可能會成為亞洲地區食品通脹的主要推動因素,并影響糧食安全。不過,惠譽估計大米短缺的情況可能會較快得到緩解,全球大米產量將在2023—2024年穩步反彈,預計總產量將同比增長2.5%,未來大米的產量仍主要會受到天氣的影響。
農業受自然環境的制約明顯,極端氣候、病蟲害的發生情況與糧食產量息息相關。業內專家指出,人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對于食品安全的影響。“我們需要認識到,氣候變化不僅關乎能源轉型,實際上,它首先會影響的是食品安全。世界上1/3的可耕種土地如今正處于長期干旱之中,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糧食系統更具韌性。”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馬潔嵐說。
中國農學會農業氣象分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介紹,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強度大、損失重。近10年中,農作物平均受災面積都在3.8億畝左右,損失糧食600多億斤,盡管我國的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很快,抗災能力不斷加強,這使我國減輕了大約30%的損失,但是局部的災害仍有加重趨勢,需要管理部門和科技工作者引起重視。“切實推進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高質量發展,要注重兩個堅持、三個轉變。”路戰遠說,“堅持防抗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應對轉變。同時,要增強農業生態氣候韌性,提高抗風險能力,構建農業復合種植系統,保護農田生態多樣性,加強耕地質量保護等。”
病蟲草害嚴重威脅糧食安全,我國每年發生的病蟲草害種類達1665種。植保工作每年挽回的損失達2000多億斤,即便如此,每年災害仍會造成500億—600億斤的損失。如何“蟲口奪糧”?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周雪平介紹,病蟲草害的防控,要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防控。具體來說,一是要加強體系建設,夯實植保基礎;二是要進行風險評估,提前管控風險;三是提升監測手段,優化信息服務;四是要加強技術研發,解決防控難題。未來的防控研發重點,一是高效生物農藥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創制;二是加強綠色農藥,尤其是納米農藥創制;三是強化和綠色農藥配套的高效利用技術與產品革新,尤其是航空植保方面的器械研發。
灌排工程體系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長張寶忠說:“這幾年旱澇頻發,特別是旱澇急轉比以前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灌排在保障糧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統計,目前基本上保障了75%以上的糧食產量。”他建議,要把灌區現代化建設與高標準農田統籌布局,優先匹配,保障糧食產區真正能夠做到遇災但不減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李培武指出,減損其實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增產,產能的提升主要是3個方面,一是擴面積,二是增單產,三是減損失。糧食損失是全球性的問題,全球糧食損失大概占糧食總產的14%—15%,中國糧食損失占總產的12%左右,每年損失接近3500萬噸,相當于一個吉林省糧食生產的總和。再加上餐桌上的浪費等,我國每年損失和浪費的食物總量超過22.7%。“損失來自多個方面,包括真菌污染造成的損失、食物浪費造成的損失等。”李培武說,“要推進全鏈條糧食減損增產挖潛。”
尋找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路徑
當前,我國糧食產能提升面臨一些新挑戰。專家分析,從源頭上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幾大主糧單位面積產量都已到達高位,耕地規模繼續擴大的空間不大。從消費端看,近年我國居民膳食中谷物類消費量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及油脂攝入量逐年增多,飼用糧需求持續提升,糧食需求結構不斷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劉旭認為,最主要的挑戰是,我國耕地面積從2009年底的20.31億畝,下降到2019年的19.18億畝,實施占補平衡后仍然下降了1.13億畝。
劉旭認為,保障糧食安全任務巨大,既要藏糧于技,又要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策,同時需要滿足新要求,樹立新理念,堅持大食物觀,著眼全產業鏈,立足全綠色化。
2022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我國上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始于2009年。當年,國家提出“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5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500億公斤”。自2015年突破1.3萬億斤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8年保持在這一水平之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學會副會長萬建民說,上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存在諸多有利因素,如氣候變暖使得糧食生產帶北移、超級稻等良種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如今,這些因素的推動力已逐漸釋放,糧食產能再提升面臨不少困難。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表示,耕地指標等級的提升與耕地地力等級提升,在我國有很好的對應性,2014—2019年,我國耕地地力提升了0.35個等級,而這一期間,全國每畝農田新增糧食36公斤。基于此,可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低產田改造,黑土地保護,鹽堿地改良利用、酸化防控,水資源高效利用等國家行動提升耕地地力等級,進而促進糧食產能提升。他指出,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仍然有一些重點技術亟待攻關,如土壤改良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秸稈還田技術、污染防控技術等。
目前,我國土壤診斷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偏低。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白由路建議,需不斷提高精準施肥的精度,并加大肥料技術創新。“現代農業離不開肥料,減肥的基礎是增效,沒有增效的減肥就是盲目減肥。”他認為,精準施肥的基礎是精準診斷,需要對土壤養分和作物養分精準診斷。
關于鹽堿地的開發與利用,中國科學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小京認為,要樹立大食物觀,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鹽堿地設施農業,加強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培育鹽堿地新的業態。
在專家看來,我國小麥、水稻單產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增產空間正在變小,但玉米、大豆、旱作雜糧等仍有很大增產空間。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量比重約40%。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說,過去20年,我國玉米單產增長率達到1.53%,這主要得益于先進的新技術、新機具整合運用。李新海認為,未來應繼續提升技術路徑,第一要繼續提升玉米品種的耐密植性;第二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實施土壤深松,使得上下養分能夠通用;第三是提高災害預警的能力。
大豆是我國主要的油用和飼用作物,也是我國進口最多的作物種類。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表示,優良品種應用、技術研發、土壤改良、提質減損、深松土地等方法同樣適用大豆產能提升。他同時提到,提升大豆產能的重點還要推廣大豆的規模化種植,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技術應用到位率。
在主糧之外,雜糧的產量提升潛力尚待挖掘。雜糧作物是作物多樣性的代表,也是旱薄地和邊際土地的主栽作物,多數對水肥條件要求相對比較低,且營養豐富。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刁現民說:“一些主糧作物產量已經提高到‘天花板’了,再往上爬越來越難。但雜糧作物,無論是實有的產量,還是實際栽培水平,目前都是很低的,提升空間很大。”他認為,未來首先要加強雜糧作物種質資源宜產宜種的水平研究,在品種資源和育種技術上加強研究,加強優異基因的挖掘,培育突破性品種,提升雜糧作物的產量潛力水平。其次要加強雜糧作物栽培和農機化研究,提升雜糧作物的輕簡栽培水平,普及科學栽培知識,縮小試驗田產量和實際田間產量的差距,發揮好已有技術的增產潛力。無論是育種還是栽培,雜糧作物產量提升的難度,相比主糧作物可能較低。
(本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