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4 11:36 瀏覽量:32231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高嬌娣 文 攝影 張擁軍
集體經濟強不強,“領頭雁”至關重要。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北果園鎮店房村黨支部書記劉淑軍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裝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認真謀劃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方案,細化工作措施,規范村集體經濟收支管理,不斷提高店房村黨支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能力。近日,記者走進店房村,同劉淑軍和村民一道重溫了店房村的特色產業發展路。
“店房不是產業基礎差,是毫無基礎可言”
走進店房村山泉水廠,一款外包裝精美的蜂蜜水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綠色和橘色的瓶蓋中“藏”著不同口味的蜂蜜,擰兩圈,棗花蜂蜜、百花蜂蜜就會“跑”到富鍶水的“懷抱”里,搖晃一下瓶身,一瓶蜂蜜水就制成了。瓶身為透明的PET材質,蜂蜜“逃跑”路徑肉眼可見;瓶口設計采用了國家發明專利——一種便捷提升型即配式飲料瓶蓋;產品整體設計時尚前衛,讓人無法與店房村這個被群山環繞的小山村聯系在一起。
山泉水廠隸屬于阜平縣水簾仙洞飲用水有限公司,是店房村的首個村集體企業。2017年,該村在結對幫扶村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蕭王廟街道滕頭村的支持下建起了水廠,既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又為村里增了收。公司推出了“太行深處”山泉水、“潤蜜集”蜂蜜水等多個系列產品,2022年企業總產值超1660萬元。
店房村村史館
軍熙農業大棗生產車間
山泉水廠機械化設備生產線
店房村綜合服務站
除了水產業,店房村還有集大棗收購、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阜平縣軍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推出的“太行深處”棗干、棗茶、脆棗、棗夾果干等制品,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832扶貧采購平臺等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年銷售額超1300萬元;擁有“吉緣”牌無抗富硒鮮雞蛋、“五福康”牌生態優蛋、“宜仁御品”牌北京油雞等系列產品,年銷售額560萬元的阜平宜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日產凈菜50噸、年產凈菜18000噸、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的河北省太行深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
很難想象,如今擁有這么多好資源、好企業的店房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還超過70%。“這是因為我們有個好書記!”店房村一位村民對記者說,“有我們劉書記在,我們村還會更富!更好!”
村民口中的好書記,就是連任三屆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淑軍。
談起他回村里做黨支部書記,還要追溯到2014年。
2014年底,店房村“兩委”換屆啟動。一直在外經商的劉淑軍因頭腦靈活、有思路、有魄力,成為上級重點推薦的人選。原阜平縣、北果園鄉領導紛紛給他做工作,請他回去參選。
“說實話,當時是真沒想回來。大家都說村里產業基礎差,我回村一看,店房不是產業基礎差,是毫無基礎可言。整個村是由散在山里的13個自然村組成的,共計411戶1155人,自然村之間都沒有通路,有的甚至連電都沒有,只有這漫山遍野的棗樹。但大家都說讓我試試,先干兩年,沒想到就干了這么久。”想到自己被“哄騙”的經歷,劉淑軍的語氣似是回味,但又充滿自豪。
2014年12月24日,劉淑軍順利當選店房村黨支部書記。當時61個人投票,他得了53票。
“觀念一變,人心就齊,好日子就有了盼頭”
嘴上說著干干試試,劉淑軍心里卻實打實地想干些實事。
在當時的劉淑軍看來,村里窮了多年,最需要的是提士氣、聚民心,得先把“信心”搞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此前曾冒著嚴寒來到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鼓勵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總書記的那句‘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于是,劉淑軍自掏腰包拿出20多萬元在村口立了兩塊碑:“中國大棗之鄉河北阜平”“阜平大棗第一村店房”,他要讓路過的人都知道有店房這個地兒。
緊接著,劉淑軍干了第二件大事——修路。
但修路不像立碑那么簡單,首先,整條路線是將13個自然村串聯起來,其中7個自然村需要向村民征地征樹。其次,錢從哪里來、路線怎么設計?為了說服大伙兒,這位剛返鄉的書記下了一番苦功。多場唇槍舌劍后,劉淑軍意識到,“最關鍵的就是思想轉變,得先把黨員干部的思想工作做通,再由黨員干部來給村民做工作。”
經過40多天耐心的思想工作,全體村民最終達成了共識。8個多月后,劉淑軍墊資200多萬元、總長18.8公里的山路通車了。這件事也讓劉淑軍明白了:做村里的工作,尤其是開展群眾一時接受不了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觀念一變,人心就齊,好日子就有了盼頭。”
為什么一定要修路?劉淑軍對記者說,山里的孩子們每天凌晨4點打著手電筒走兩三個小時山路去上學,來回就要五六個小時。不僅如此,村里棗樹大都長在陡峭的山上。一到秋天,村民們只能挑著擔子從山上往下背棗,甚是艱難。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鄉村振興的可靠路徑。”劉淑軍說,他這條路可不是隨隨便便修的,而是按照旅游路線設計的。店房村所轄土地中,有荒山1.5萬畝、林地1.2萬畝,而耕地僅有0.0651萬畝,占全村土地的2.3%。靠山吃山,當時劉淑軍就已經想好了要發展大棗產業,打造大棗采摘旅游路線。
同年,為了改良大棗品種、增加大棗產量,劉淑軍邀請河北農業大學來店房村建設大棗試驗站。土地本就不多,建設試驗站又得征地。但在劉淑軍的帶領下,店房村人心齊、效率高,僅7天就完成了征地,河北農業大學——阜平現代棗業綜合試驗站項目順利在村里落了地。
顯然,老百姓已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村民的內生動力是脫貧的關鍵”
雖然立了碑、修了路,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被群山環繞的店房村環境優美,擁有純天然的優質大棗和純凈的富硒水,但劉淑軍知道,店房村產業基礎薄弱依舊是不爭的事實。
“不能等,沒有企業會主動來山溝溝里發展。”2016年,經過劉淑軍多次對接、聯系和面談,最終爭取到了相關部門的幫扶。當被問到需要多少資金時,劉淑軍斬釘截鐵地回復:我一分錢都不要,只要產業!
在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店房村一路“開掛”:軍熙農業、宜仁農業、太行深處、水簾仙洞等多家企業陸續入駐店房村,并簽訂了“優先收購當地農產品,優先聘用當地村民”等幫扶協議。
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要”來產業后,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萬元,5年間增長近3倍;2019年年底,店房村正式脫貧摘帽。2022年,企業總產值超8000萬元,店房村集體收入也由2014年的0元增長到206萬元。
村里有產業,不愁脫不了貧。劉淑軍說,“企業的助力為我們脫貧創造了條件,村民的內生動力是脫貧的關鍵,這樣才能有效防止返貧。”
連續多年捐贈15萬元給中心小學300名學生發放校服,為65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補貼,為高考優秀畢業生發放助學金,免除新村村民水費,為全村村民代繳醫療保險及養老保險……店房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劉淑軍如是表示。
“不僅要發展產業,更要發展特色產業”
在店房村山泉水廠,被問到是如何想到采用這種“水+蜜”設計時,劉淑軍說,是找了專業的設計公司與營銷公司規劃設計的。
“找到優質水源地建廠、找高品質蜂蜜,村里能干;但包裝、設計、營銷這些事情,村里干不了也不能干,為了產業更好地發展,專業的事情就要找專業的人做。”劉淑軍表示,“不僅要發展產業,更要發展特色產業。從市場反饋來看,這條道路也是正確的。”
在這種“內外結合”的雙輪驅動下,店房村從“要產業”邁入了“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的新賽道。
目前,蜂蜜水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訂單已經排到幾個月以后。“原廠大桶水跟蜂蜜水是一條生產線,大桶水跟蜂蜜水無法同時生產,而且調試一次要停產3個小時,產能已經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步伐。”劉淑軍對記者介紹,新水廠正在建設中,專門用于生產蜂蜜水,全部采用機械化生產線,預計產能180萬箱,產值9000萬元。
“俺們廠的棗夾核桃、玫瑰紅棗茶、棗夾果干、紅棗干等系列產品賣得十分火爆。干制的阜平大棗呈深紅色,肉質緊實,糯性強,不僅是我們當地特產,還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軍熙農業經理欒子巖介紹,目前,軍熙農業裝備升級改造已經完成并正式投產,新增添了蜜餞類生產線,用于生產蜜棗、果脯等特色棗產品。“我們會不斷豐富產品類別,研發出更多的大棗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只有棗產品沒有棗文化也不行。”劉淑軍介紹,村里擁有千年古棗樹327棵,重點打造了“千年古棗林”,建設了店房大棗文化博物館、棗酒文化博物館、棗文化浮雕廣場,全面展現阜平大棗的文化歷史。
不僅如此,根據資產狀況、產業發展基礎和地理位置條件,店房村正在創建店房村國防小鎮4A級旅游景區項目。從規劃設計到現場施工,從村部改造升級到場館建設,店房村把現有資源提檔升級,推動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
“在黨建引領下,村民們更加熱愛村集體”
“黨員教育是黨的建設基礎性、根本性、經常性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但村里的黨員跟城里的黨員肯定是有差別的,面臨著教育載體不鮮活、連續性不強、成果難以鞏固等問題,為此,店房村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二三三’工程,并創新黨員分類管理模式與黨員經常性教育機制。”劉淑軍介紹,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把黨組織建強,有好的帶頭人,什么都能干成!
走進店房村搬遷新址,村后大山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幾個紅色大字映入眼簾。在店房村,紅色口號隨處可見。“這是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淑軍如是說。
在店房村黨群服務中心,一面“心愿墻”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上面張貼著五顏六色的便利貼,寫著村民們的小愿望以及對村子的祝福,這里還是店房村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地。
“村委會一共有6名成員,同時他們大都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店房村‘紅紫綠藍橙’五彩志愿服務隊的志愿服務者。”店房村村民委員會信息員童玲介紹,為最大限度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店房村推行黨員五彩志愿服務,每月10日是“五彩志愿者活動日”,長期為五保戶和孤寡老人洗衣物、理發、打掃衛生等,形成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新風尚。店房村還推行網格化管理,以支部為核心,凝聚強大合力,切切實實把村民們的事情辦好,把村集體建設好。
“五彩志愿服務隊源于村民搬遷。”劉淑軍介紹,2018年,阜平縣委、縣政府將店房村列入美麗鄉村規劃,并爭取到了資金,在現在的店房村新址上蓋起了380套4層小洋房,13個自然村整合成店房新村,1年時間,344戶1132人喬遷新居。“居民樓有3排,第一排9棟,第二排8棟,第三排5棟,我們都說這里是‘985’。”
村里搬遷是好事,但在當時,也是很多人家的難事。村民原本散布在山里,還有很多孤寡老人和勞動力不在家的住戶面臨搬家困難;村民在村里住習慣了,搬到樓上以后,很多上了年紀的村民連抽水馬桶都不會用。這時,村“兩委”干部家屬和黨員自發組建了服務小分隊,著眼于解決村內困難。2019年11月,店房村五彩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了志愿行動,服務隊由最初的13人逐步發展到現在的62人,通過黨員帶動群眾,努力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
“完成搬遷后,黨員活動中心、辦公樓、學校、村民文化活動中心陸續修建完成,去年還修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內的瑜伽室、店房村志愿者服務站、國防書苑已正式開放使用。”童玲說道,現在群眾辦事有組織、活動有場所,黨組織的威信越來越高。
“在黨建引領下,村民們更加熱愛村集體。”劉淑軍說,“我們的獎罰跟物質、金錢無關,都是‘榮譽戰’。村民們的入黨積極性也都很高。”如今,村民都富裕起來了,特色產業也不少,但劉淑軍還是覺得“不到位”。“我們做得還是不夠,浙江滕頭村年產值能達到120億元呢!”為了繼續推進鄉村振興,向著率先達到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的標準目標前進,劉淑軍辦起了滕頭村鄉村振興學院店房分院,已于今年3月正式開學。“主要是想把浙江的鄉村振興經驗帶到家鄉來,請來的教授們在美麗鄉村規劃、鄉村產業發展、干部培訓等方面都給予了不少幫扶指導。”
建設國防教育基地、謀劃一條店房新村商業街、跟養豬場談合作、做直播、做循環農業、吸引年輕人返鄉甚至是外鄉人進村……下一步,店房村將繼續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推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紅色店房、生態店房、產業店房、康養店房”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