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15:42 瀏覽量:17256 來源:中國食品報
大白饅頭2元,社員價1元,老年人社員價1元;小面7元,社員價5元,老年人社員價3元;豆花飯7元,社員價5元,老年人社員價4元,周日3元……最近,位于重慶市江北區華新街街道的橋北社區食堂火了,每天來這里就餐和打卡的食客絡繹不絕,受到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追捧。一家社區食堂何以成為大眾關注的“網紅”店?目前我國各地的社區食堂有哪些做法值得學習?
拓展服務功能
在重慶江北的橋北社區,60歲以上老人、困難群眾、殘疾人等群體加起來占社區總人口的30%,一日三餐成了他們生活的難題。江北區民政局為解決這一難題,出臺了運營補貼政策,大力支持開辦菜品有特色、對老年人有優惠的“民辦公助”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實惠、便利、營養的助餐服務。
橋北社區黨委書記黃磊介紹,2021年,街道和社區引進了集面館、食堂、培訓于一體的餐飲企業,來到橋北社區共同開辦社區食堂。正如橋北社區食堂墻上掛著的“社區食堂,民心所向,老有所依,老有所享”的開店理念,這里對轄區60歲以上老人、困難群眾、失獨、殘疾人等群體免去每個月15元的社員費用,同時給予特殊折扣,折扣最低可達5折。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及孤寡獨居、高齡老人,志愿者們還會送餐上門,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非轄區老人全年繳納15元注冊社員后也可享受同等特惠。而60歲以下周邊居民、上班族每月繳納15元社員費,則可享受低于市場價的普惠。
據了解,前來吃飯的除了該轄區的老人,還有不少專程從北碚、沙坪壩、南岸等地趕來的人,他們基本都是通過抖音直播慕名而來,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加入社員。橋北社區食堂負責人龔洪明說,目前食堂注冊的社員有6000余人,其中一半是轄區的老年人,另外有一半是其他社區的。
橋北社區食堂“火”出了圈,前來取經的人更是源源不斷。據介紹,社區食堂自開門營業以來,街道與餐飲企業聯合探索出了“社區食堂+”模式,包括“社區食堂+剛需人群”“社區食堂+學堂”“社區食堂+就業”“社區食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等,通過政府扶持、企業讓利、市場化運營,實現了社區食堂可持續發展。
“我們不僅提供基本助餐服務,還因地制宜拓展了其他服務功能,滿足其他服務需求。”龔洪明介紹,比如以“社區食堂+學堂”的服務模式引導公共服務資源向食堂延伸,開展學員培訓、就業幫扶、家政服務等多項服務,變“輸血”為“造血”,有效解決社區食堂公益與盈利平衡難題。
此外,該社區食堂還探索在食堂設置公益性崗位,充實食堂管理服務力量,為困難家庭和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機會,探索“商業+公益”模式,對小面、套餐、冒菜、包子、饅頭等多種餐品進行分類成本精細化管理,并加入華新“互助會”,掛牌“愛心商家”,積極承接公益項目,在社區食堂實現積分“愛心券”兌換餐費。
方便居民是關鍵
除了走紅的橋北社區食堂,我國很多地方的居民社區都在打造、優化各具特色的社區食堂,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就餐問題。
在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道通惠社區廣美食堂里,黨員夏傳勝作為居民“試吃員”中的一員,對新上菜品口味的建議已被采納多次。
紅燒鯽魚、素炒藕丁、爆炒豬肝……中午時分,在該社區食堂里,十余種菜品幾乎在同一時間被端到點餐處,葷素搭配,每種菜品價格6—12元不等。“每天9元的優惠套餐包含一葷一素一湯,在保證營養均衡的同時,也讓居民有機會品嘗到更多美味。社區老人、殘疾人、低保戶等群體憑證件還可享全場菜品的折扣優惠。”通惠社區黨總支書記熊荊玲介紹,開業以來,日均就餐人數達到200多人。
“通惠社區屬混合型社區,低保、殘疾等困難群體較多,60歲以上老人有1300多人,80歲以上高齡老人有145人。”熊荊玲說,去年社區在統計老年人健康數據時,了解到老年居民普遍存在就餐難問題。社區的3個片區分布范圍較大,前往臨近的菜場需要走過巡司河,來回通行不方便。在一次社區黨員大會上,建設社區食堂的提議得到了現場人員的一致同意。
“4月底食堂開業,就餐環境明亮干凈,居民搶著排隊嘗鮮,粉、面在兩小時內售罄。”熊荊玲說,社區還特地邀請了多名周邊老年人及黨員作為居民代表前來試吃菜品,將他們試吃后的建議同步匯總給食堂經理。社區每天都會匯總“試吃員”對菜品設置、價格調整等事項的想法,讓菜品做得更地道,收費更親民。
熊荊玲表示,社區食堂的探索與實踐仍在繼續,目前社區正在對接武昌首義學院和社區的志愿者,為腿腳不方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也計劃在后院空地上增設健身器材,讓居民在家門口能夠吃動平衡。
在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目前已有兩家社區食堂,但因鎮區域面積較大,浦連路召樓路附近的居民前往這兩家社區食堂距離較遠,非常期盼“家門口”能開設更多的便民食堂,滿足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的用餐需求。市民方先生說,他和家里的兩位老人于4年前從黃浦區動遷到浦江鎮中城新苑。去年底,浦江鎮瑞和城·食光里社區食堂開門營業,他帶老人體驗后,不禁多了一份念想,希望“家門口”也有這樣一家社區食堂。
接到建議后,浦江鎮老齡辦、社區中心、機管所等多部門立即啟動調查研究,在實地排摸、入戶溝通、座談傾聽中,逐步摸清了廣大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浦江鎮老齡辦相關負責人戴紅娟介紹,浦江鎮現有兩個社區食堂,一個是瑞和城·食光里社區食堂,一個是浦航社區食堂。其中,瑞和城·食光里社區食堂自去年啟用后,已有1200多人辦理就餐卡,單日就餐人流量在300人左右,每日可提供20多種菜品,基本做到“15元吃飽吃好一頓飯”。而方先生所反映的浦連路召樓路區域確實與這兩處社區食堂相距較遠,步行時間均超出半小時。
為此,浦江鎮多部門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路徑。首先,充分用好現有的社區配套資源,打開養老機構的“圍墻”,將各項服務如助餐等延伸至社區;通過政府引導,采取“以獎代補”等激勵措施,讓更多市場化運營的餐飲企業加盟“保障性公益”,在物美價廉中成為高品質的家門口食堂。其次,在14家養老機構以開放模式提供機構助餐、2家社區食堂提供社區助餐、9個助餐點及13個臨時助餐點提供送餐上門服務的現有格局基礎上,以瑞和城·食光里社區食堂為起點,從南部到中部到北部,每個區域計劃布局不少于兩個社區食堂。在實際推進中,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避免在養老資源相對充沛地區重復建設,造成因客流不足而難以為繼的局面,因為社區食堂只有“開得更久”,才能“辦得更好”。
(本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