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14:51 瀏覽量:20722 來源:中國食品報
在菌種的選育方面,航天育種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因為太空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借助航天搭載可以從中選出性能更加優良的產品。日前,光明乳業在北京宣布與中國探月工程的戰略合作再次升級。不止光明,近年來,國內乳業巨頭伊利、蒙牛等也相繼推出“太空菌株”,探索航天科技與乳業的創新結合,為中國乳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開拓全新路徑。“航天育種”正成為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條新路。
“航天育種”研究邊界進一步拓展
在光明乳業與中國探月工程戰略合作十周年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葛平介紹說,2014年,嫦娥公司與光明乳業簽訂了《中國探月工程戰略合作協議書》,授予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探月工程質量保障對標合作企業。葛平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光明乳業與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國探月在質量保證上的對標合作是一種探索,也是一項創新,這種跨行業的質量對標合作,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對標管理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菌種的選育上面,航天育種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衛認為,因為太空是一個特殊的環境,比方說失重或微重力,包括太空輻射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航天育種是一個新的途徑,借助航天搭載可以從中選出性能更優良的產品。
“整個菌種選育領域,中國這么多年進步很快,從20年前‘跟跑’,到現在是全面‘并跑’或者是部分‘領跑’。”陳衛表示,體現在自主知識產權方面,包括光明乳業在內龍頭企業推出的一些菌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這都是非常可喜的進步。
談及十年來的探月之路,光明乳業黨委書記、董事長黃黎明表示,“我們聚焦乳業核心技術菌株的培育與研發,曾先后3次完成共計11株菌株太空深空搭載工作,實現了多種菌株的太空之旅,并對航天菌株進行了多次實驗和開發。”
除了光明,近年來,國產乳業巨頭伊利、蒙牛也已相繼推出“太空菌株”,探索航天科技與乳業創新的結合。
在2022年4月24日的第七個“中國航天日”,伊利正式簽約成為“中國航天太空創想乳制品官方合作伙伴”,雙方將聯合航天有關科研機構在科研探索、技術轉化、產品開發等領域全方位緊密協同,攜手在航天新材料包裝、太空菌株、碳衛星牧場監測、健康營養保障等領域開展密切合作,將先進的技術及產品帶到消費者身邊。“未來乳業太空實驗室”等航天科技與文化深度合作系列項目也同步啟動,以研究專項的方式聚焦前沿研究領域。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伊利將努力培育出更多滿足更高營養要求和嚴苛品質標準的健康乳品,并通過“乳業+航天”互補互強的科研合作,助推中國乳業提檔升級。
“航天科技可以為中國乳品全產業鏈進行有效賦能,將間接提升中國乳企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影響力。在多重極端的宇宙環境實驗中,乳品的創新研發將帶來新的可能。”談及我國乳業深度參與航天育種,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馮春萍認為前景廣闊。
參與航天育種,另一家乳業巨頭蒙牛也是動作連連。2022年10月27日,蒙牛集團與中國航天基金會在北京聯合發布了我國自主研發的“2016國人1號菌株”和“2016國人2號菌株”。這兩株益生菌均為太空培育型菌株,是航天與食品行業的創新融合。據蒙牛研發高級工程師王國宏介紹,“航天菌株”是蒙牛的重點研發方向,2016年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菌株由蒙牛自主研發,這些菌株在經歷了太空劇烈的溫差變化、高強度太空輻射、微重力等多種考驗后,除了耐受性能提高之外,還能夠顯著改善宿主的腸道健康和代謝健康,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基于這些菌株的研究成果,蒙牛目前已公開發表多篇文獻。
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表示,“航天菌株”的研發是航天技術在民用領域的實踐成果,對于應用航天技術造福人民生活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蒙牛集團黨委副書記、執行總裁李鵬程表示,作為中國航天事業連續19年的合作伙伴,蒙牛將借助中國航天工程,加強益生菌種質科研和培育,形成更多的功能菌株儲備,為乳業新品研發、產品創新探索新途徑。
除了頭部乳企,地方乳企也已經認識到航天科技的重要性。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時刻,云南皇氏來思爾乳業的49株自主培育云南高原菌種搭乘神舟十五號開始航空旅行。作為太空“常客”,這是來思爾乳業具有高原特色優勢的生物資源第三次入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太空搭載名單。2021年6月17日,首批22株來思爾益生菌登陸中國空間站,通過為期3個月的太空旅行,打開“太空育種”的大門。2022年6月5日,28株來思爾益生菌隨神舟十四號再訪太空,進一步拓展“太空育種”研究邊界;如今,來思爾乳業第三次將航天菌種送入太空,這些菌種將繼續探索“太空育種”更多可能。
“太空菌株”掀開市場競爭“冰山一角”
對于中國乳企來說,“太空菌株”只是掀開了市場競爭的冰山一角。
調研機構歐睿數據顯示,我國乳品行業的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1684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6388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10%,預計未來幾年我國乳品市場將延續增長態勢,2025年我國乳品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100億元。
伴隨著我國乳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市場份額加速向頭部企業集中。如按乳企的營收等指標來劃分,目前,我國乳制品企業分為全國性乳企、區域性乳企與地方性乳企三大類。其中全國性乳企包括伊利股份與蒙牛乳業;區域性乳企則主要包括光明乳業、新乳業等。有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乳制品市場份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伊利股份、蒙牛乳業與光明乳業,市占率分別為23%、20%與6%。
在行業觀察人士看來,隨著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快速發展,不管是常溫奶還是低溫鮮奶業務,企業的配送范圍在不斷拉大,所以,全國性乳企持續下沉,區域乳企也加快全國化擴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于幾大乳業巨頭來說,除了不斷涉獵新產品領域、加寬業務布局外,也必須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塑造上持續發力。
光明乳業首席專家劉振民表示,近年來,中國在乳品創新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但仍有不足,可以說做強做優是中國乳業的發展方向。
“雖然面對百年變局的不確定性,乳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面臨著消費需求的疲軟,噴粉庫存壓力增加,成本上漲效益下滑等諸多困惑,但中國的乳業逆勢上行,2022年全國牛奶產量3932萬噸,同比增長了6.8%,對全球的牛奶產量增長貢獻率超過了45%。在全球視野下,中國乳業未來可期。”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認為,乳業與探月的不斷合作,在有效助力中國探月工程的同時,高效完成了菌種的太空深空搭載,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塑造上有了質的提升。這些戰略合作既是成功的探索,更是更好的引領和示范。
(本報綜合整理)
上一篇:葡萄酒科學家走進煙臺產區開展調研
下一篇:二〇二三愛爾蘭乳業發展論壇在京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