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9 09:19 瀏覽量:21202 來源:中國食品網
近期,各行各業上市企業紛紛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以及三季報的預告。從報告顯示來看,整體發展趨勢是積極向上的,不少企業交出了亮眼的成績,營收和凈利潤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率的不在少數。這一現象似乎為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增加了不少信心。
然而事實上,在高增長的業績背后,隱藏著消費降級、增速放緩、物價上漲、人民幣貶值等諸多發展憂患。其實并不難理解,俄烏戰爭如火如荼、全球通脹飆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分化、國內外經濟周期的錯位、三年大疫按下發展暫停鍵等因素,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因此,2023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一年。劫后余生之時,與其負傷奔跑,不如修鱗養爪。持久的發展實力與活力遠比短期亮眼的業績更重要。
酒業真有那樣強勁?季報、半年報、年報,跨年報,無時不在喧囂持續的高增長都是真的嗎?數據背后隱藏埋下有多少隱患?欠下的債需要多久來彌補?如同酒業經銷商們巨大的庫存量,又需要多久來消化?市場上有多少庫存茅臺,有多少是被喝掉了,有沒有可能某一天出現致命性的崩盤?誰也誰不清。
現象:高增長備受矚目
7月17日,2023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翻開半年報,多組高含金量的增長數據映射出中國經濟形穩勢升的底氣。
從上市酒企來看,已公布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數額的酒企,貴州茅臺、山西汾酒、洋河股份、今世緣、水井坊等五家酒企均實現了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雙增長。其中貴州茅臺、洋河股份、山西汾酒等凈利潤增速均高于營業增速。
貴州茅臺表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71.60億元,同比增長16.77%;實現凈利潤444.00億元,同比增長19.14%,創下近年來新高。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95.43億元,同比增長15.61%;實現凈利潤146.06億元,同比增長15.81%。
洋河股份預計今年1-9月實現營收264.4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0.5%;山西汾酒實現營收22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8%;瀘州老窖預計實現凈利80.52億元-82.57億元,同比增長28.32%-31.58%;古井貢酒則以26.35%的營收增幅、33.2%的凈利增幅,交出前三季度業績答卷。
而另一梯隊的老白干酒、今世緣、水井坊的表現也相當優異。老白干酒預計在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83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13%。今世緣預計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65.18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2.18%;實現凈利潤20.8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2.53%。水井坊預計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0%;實現凈利潤1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5%。
從上市乳制品企業來看,截至8月1日,燕塘乳業、一鳴食品、熊貓乳品等多家乳企相繼發布2023年中報預告,對上半年業績情況進行預披露。
燕塘乳業預計2023年半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8788.76萬元至10253.55萬元,與上年同期5859.17萬元相比,將增加2929.59萬元至4394.38萬元,同比增長50%至75%。
一鳴食品預計2023年半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100萬元左右。與上年同期-6975.44萬元相比,將增加9075.44萬元,同比增長130.11%。
熊貓乳品預計2023半年度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3600.00萬元至4100.00萬元,與上年同期的1799.57萬元相比,增長1800.43萬元至2300.43萬元,同比增長100.05%至127.83%。
皇氏集團預計2023年上半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300萬元至2000萬元,比上年同期-972.28萬元增長1272.28萬元至2972.28萬元,同比增長130.86%至305.70%。
另外,截至2023年7月21日,共有101家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剔除ST股)預告中報業績,其中預喜公司61家,占比60.4%;截至7月23日共有48家科創板公司披露了2023中報預告,其中偏正面的占比80%左右,占比全A各板塊中最高。
另有22個行業實現業績同比增長,其中社會服務(113.76%)、非銀金融(89.83%)、美容護理(79.78%)、傳媒(74.91%)和紡織服飾(72.60%)等行業增速居前;其他家電、影視院線、酒店餐飲、白色家電、旅游及景區、調味發酵瓶、休閑食品、農產品加工、證券和個護用品等細分行業凈利潤增速居前且實際披露率高于30%。
現狀:“疤痕效應”影響深遠
在新冠肺炎疫情疤痕效應沖擊、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5.5%實屬不易,符合國際預期上半年中國經濟5.5%的增速,這為全年實現5%左右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經濟多年來造就的“高韌性”正在顯現。
但在經濟逐步復蘇到正常軌道的同時,經濟要實現持續增長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不容忽視,“疤痕效應”影響深遠。
民間投資呈持續下行態勢。當前,投資端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之一,尤其是民間投資領域。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呈持續下行態勢,從原本增速較弱的不到1%左右的微增長變成負增長,下降0.2%,且呈現逐月收縮態勢,并且下降幅度仍在擴大。
進口增速下滑,需求收縮。結合上半年進口貿易、社會消費及居民收入增長數據來看,進口額數據不升反降,上半年同比下降0.1%,拉低了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6月進口同比下降2.6%,下降趨勢延續。進口貿易在市場銷售增勢較好,居民收入平穩增長,且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增加的情況下持續下降,說明居民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依舊較為疲軟,有待提升。
青年一代就業壓力大。今年上半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但短期內,我國的就業壓力仍然很大。6月份,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1.3%,較上月增加0.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增加2個百分點。可以說,當前我國青年失業屬于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制造業等常規性工作的勞動力供給水平下降,成為“民工荒”“技工荒”等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新技術進一步降低了對勞動力的依賴。
宏觀經濟復蘇的不平衡不同步。種種跡象表明,2023年中國經濟整體恢復向好,但是恢復向好的程度和領域具有差異。在正增長數據中,最低的外貿僅增長了2.1%,而最高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增長了8.2%,呈現出不小的差異,說明經濟還存在恢復的不平衡、不一致。此外,數據較高的往往也是剛達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說明我國當下經濟恢復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鞏固。
其次,上半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從貨幣供應、社會融資到信貸,實際上其增長都接近二位數,甚至是在兩位數以上。但在這種力度之下,我國經濟各項指標的恢復也是有快有慢。如何調整財政貨幣政策,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精準度,進一步提升政策支持效率,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最后,我國信貸的供應是比較充裕的,但與此同時,存款的增長規模遠大于貸款,而且居民存款與企業存款都在增加。去年全年貸款新增額為20萬億,而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就已近16萬億,同比增長2萬億。然而,去年全年企業存款增加了6萬多億,而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4萬多億。雖然貸款增加了,但企業拿到了錢后有相當一部分又存回到銀行了,說明貸款的流動性可能存在空轉。
此外,對比我國經濟中的高增長部分和下降較快部分,可以看到當前經濟增長實際上處在動能結構轉型中,與此同時,舊動能在加速退出。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動能轉換還有更復雜的結構性因素。
未來:經濟進入修復期
就像感染新冠病毒生了一場病,身體的康復總需要一個時間。經濟也是如此。全球疫情以及俄烏沖突等因素給經濟發展留下的疤痕效應還在持續。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疤痕效應亟待修復。
換言之,當前經濟恢復還處在關鍵期,準確判斷形勢,抓住主要矛盾,本著遠近兼顧、對癥下藥的原則,實施力度適當的組合政策措施,是十分迫切的任務。
首先,對經濟恢復、修復進程中一些指標的波動要有客觀認識,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在經濟恢復關鍵期,工作的重點不是追求指標的“整體性完美”,而應緊緊牽住擴大內需這個牛鼻子,在投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呵護生產力、提升生產力,逐步修復指標。
針對大宗消費恢復相對較慢,投資恢復滯后于消費恢復,民間投資恢復不及大項目投資恢復等問題,要加強宏觀政策引導,采取逆周期調控措施,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要進一步促進線下接觸性消費增長,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包括旅游消費、養老健康消費、新型娛樂消費等等。要想方設法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擴大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張大宗消費需求和供給。在經濟恢復進程中,要一以貫之促進產業結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防止為一時之需增加低效產能、留下發展隱患。
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尤其要加大先進制造業的比重。先進制造業既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也有利于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鼓勵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我國產品、服務、平臺的競爭力。
其次,深刻認知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以更加主動、更大力度的開放舉措應對和消化外部不利因素,用好有利因素。
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有超大規模市場,有不斷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這都是中國發展全球貿易的有利條件。我們要立體化謀劃、立體化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戰略。加強雙邊、多邊友好合作,與有愿意和中國開展合作的國家深化合作。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仍是緊迫任務,要加大基礎研究、平臺建設、重大項目和關鍵技術方面的投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最后,堅持穩中求進,系統化謀劃和推進政策措施落實。
為了盡快實現經濟恢復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及時調整政策、出臺新的政策,穩定市場信心,促進市場回暖;另一方面,也要強調用系統化、整體化思維考慮問題,審慎選擇政策工具組合。
近期,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提出8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既立足解決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市場需求,也注重優化調整結構、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今年1至5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核準了一系列重大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能源、交通等行業,將有力帶動結構調整并擴大有效需求。從貨幣政策看,今年3月以來相繼采取了降準、降低政策利率等措施,促進融資成本下行。從財政政策看,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穩步推進。此外,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已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今年1至4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689億元;新能源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將延長至2027年底。這些政策措施體現了遠近結合、逆勢而上和順勢而為相統一,既發揮政策效力也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綜合來看,經濟運行呈現恢復向好態勢,轉型升級扎實推進,但也要看到,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以及“疤痕效應”對中國經濟延續性影響,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需加力。
放下虛榮心面子,酒業需要休養生息,什么環境都在大談增長,這是不可能的,對行業發展是不利的。
上一篇:金堂縣“三維驅動” 全力推動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復審迎檢
下一篇:低鹽低鈉醬油為健康生活加油 高鹽高鈉不利飲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