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09:29 瀏覽量:15921 來源:中國食品網
近期,隨著上半年各種數據的陸續出爐,我們對生存環境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從大環境上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部市場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聚焦到酒業上,則表現為資本不活躍、供尚旺、需不強。具體來看,經過三年疫情,居民可支配收入由疫情前的8%左右下降到2022年的3.9%,消費能力受到制約;因此產生的動銷滯緩,導致很多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外在呈現為庫存積壓這類表層問題。
但我們在上半年同樣還能深刻感受到,很多酒企并沒有沉湎于在“盡人事以聽天命”宿命論中,而是依然保持著對不確定性的堅韌挑戰。易經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深刻詮釋,我們欣喜地看到過去半年,是中國酒業一個前所未有的革故鼎新的新時期,其中一個亮點就是大家呈現出包容性,走到一起、相互取經、挫銳解紛。
見賢思齊,領頭大哥茅臺自然是大家的首選。
今年上半年,茅臺實現營收695.76億元,歸母凈利潤359.8億元,兩個指標的同比增幅均為20.76%。如果是一家規模一兩百億的企業,兩個指標20%以上,還好理解。但以茅臺如此體量,竟然還能達到這個水準,確實難之又難。
大家在向茅臺致敬的同時,也更堅定了高端化路線,進而也就有了產業發展的高端趨勢之說…
關于高端路線,筆者認為不僅僅是要賣出更貴的商品,更是要讓消費者對品牌精神有著深切憧憬,并且在對品質、品味和品牌體驗中實現卓爾不群的美妙收獲。當然,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信用資源,而大多數酒企在現階段顯然并不完全具備這些,高端路徑自然難以走通。
那么,大家向茅臺學習什么呢?
茅臺的高端特質,是歷史、文化、品質和消費升級等等因素的交相輝映,甚至已到了約定俗成的地步——而這,其實維護成本是很高的。我們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茅臺為了維持高端特質做了哪些努力,才是我們要向茅臺學習的重點。
首先是生態打造。茅臺今年明確提出環境生態、產業生態、產品生態和渠道生態的塑造,這個點是綱舉目張的格局問題。如果不能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審視自身企業的發展,那么由此制定出來的很多具體策略就會經不起推敲。今年初,茅臺全面實行“綠電”釀酒,勇哥曾調侃:茅臺又給高端白酒設置了高門檻和新標簽。ESG,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和使命,更是保護切身利益的抓手。
其次是營銷創新。一是產品層面,以茅臺1935為代表的系列酒成長迅速,以臺源為代表的“民酒”路線打通下沉市場;二是渠道層面,直營比例強勢上升,渠道掌控力這一原本薄弱環節正在有效改觀;三是零售層面,作為新零售、新營銷的代表,“i茅臺”表現優異,給茅臺全線營銷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這是茅臺上半年業績的最大亮點。
第三是文化突圍。茅臺歷來不缺大文化的力作,但今年將二十四節氣與茅臺結合,演繹出文化、科技、數字時代的創新美學,確認讓人震撼于國潮的澎湃。還有“茅臺1935·尋道中國”科學探索活動,讓廣大的消費意見領袖們通過“胡煥庸線”走進家國天下的大史觀中。
第四是消費至上。近些年,青年成為酒業消費的主力軍后,對消費的拉動力出現下降,這一問題引起茅臺的高度關注,因此推出茅臺冰淇淋擁抱年輕人,這樣的態度值得業內同行關注。尊重消費的一個底層邏輯,就是恒久不變的匠人匠心精神,茅臺在這方面傾注的苦功夫、笨功夫真可謂苦心孤詣。近期,國藥和茅臺的親密接觸,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消費者對健康白酒理念的理解和需求將再度被重視。
中國白酒的發展趨勢不可能僅僅是持續的高端化,但不排除有高端品牌的存在。所以,我們不要因為羨慕茅臺品牌的光芒而動輒就想推出高端產品,而是要學習茅臺品牌“你發財,我進步”這個客戶至上的樸素哲學所折射出的強大文化力、組織力和實踐力。
《荀子·大略》有“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古訓,當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酒業更需要這種實踐精神。今天我們談學習榜樣就是要審時度勢,有的放矢,揚長避短,正本清源。
最終方有:學用相長,知行合一。
(吳?勇?:酒業公益品牌酉賢創始人、黃河文明與酒文化淵源探索發起人、酒業觀察家和培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