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2 11:27 瀏覽量:13333 來源:中國食品網
啤酒行業龍頭青島啤酒近日深陷輿論風波之中。一則“青島啤酒三廠有工人在原料倉小便”的視頻在網絡瘋傳。該事件視頻圖片在微博平臺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憤怒和質疑。
在此次事件中,發地點是否為三廠倉庫,涉事人員是否為三廠員工是問題的焦點所在。而截至目前,對這兩個關鍵性問題,青島啤酒回應和說明也難以說服群眾。
陷“工人小便”風波
質量和衛生標準遭到質疑
媒體報道稱,山東青島啤酒三廠一名工人爬進原料倉小便。根據視頻內容,一位身著疑似藍色工服的人翻入原料倉庫內小便,隨后該事件在微博平臺引發熱議。
10月20日晚間,青島啤酒官方發出情況說明:針對10月19日網上出現的青島啤酒三廠的相關視頻,我公司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警,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目前,該批麥芽已經全部封存。公司將繼續加大管理力度,確保產品質量,歡迎廣大消費者監督。
對此,青島啤酒在10月23日開盤前發布公告稱:近日關注到媒體關于青島啤酒三廠的相關報道。就相關媒體報道,公司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警。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該批次麥芽已經全部封存。公司并已在青島啤酒官方微博上進行了情況說明。目前生產經營情況一切正常。
分析指出,該事件與青島啤酒是否有關還有待調查,但對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產品銷售,無疑將造成重大損失。
資料顯示,涉事“青島啤酒三廠”全名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三廠,成立于2012年,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平度經濟開發區,是一家以從事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為主的企業。
青島啤酒官方文章中曾提到,近五年來青島啤酒三廠經歷了多次升級,年產能從2018年的75萬千升躍升至2022年的120萬千升,躋身世界級工廠。
從青島啤酒發宣稱的質量標準來看,青島啤酒一直以來都以其高質量和口感而自豪。公司曾宣稱在原料選擇上堅持"世界最好"的標準,以確保生產出最優質的啤酒產品。而這一標準使得青島啤酒成為中國國內外廣泛認可的品牌。
同樣,青島啤酒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1月15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年度綠色制造名單,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三廠、青島啤酒(日照)有限公司、青島啤酒上海松江制造有限公司、青島啤酒(隨州)有限公司、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共5家生產基地成功入選2021年度國家級綠色工廠。
而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反響,許多人對青島啤酒提出了質疑,認為公司應該對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負更多責任,以承受住青島啤酒產品的品牌。
實際上,作為國產啤酒巨頭之一,青島啤酒觸發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20年,運城電視臺《第一時間》就報道了消費者在青島啤酒中喝出異物相關新聞,新浪旗下消費服務平臺黑貓投訴網站上也有多條關于青島啤酒質量問題的投訴。青島啤酒確實早就需要深刻反思,嚴格管理產品制作。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青島啤酒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的頭部品牌,此次事件嚴重暴露青島啤酒內部管理的混亂,以及質量內控體系的缺失和紕漏,此次風波對于青島啤酒的形象、銷量,以及資本市場肯定有蝴蝶效應出現,短期內銷售可能會承壓。“如果事件屬實,那么這次事件是一個很低級的失誤,對整個青島啤酒的形象以及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肯定有一些影響。”
業績盈利堪憂
較年內高點下跌近35%
實際上,此次事件持續發酵,對青島啤酒的品牌形象無疑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企業也面臨較大的信任危機。
10月23日青島啤酒股票走勢很“艱難”,開盤大跌,早盤低開6.77%,盤中觸及75元/股的年內低價,較年內最高點125.65元跌去四成。截至收盤跌幅收窄至0.37%,收盤價80.79元,最新市值為1102億元。
青島啤酒今年以來股價跌跌不休,該事件恐加劇投資者看空情緒,股價或將繼續承壓。
今年啤酒行業迎來了復蘇之年,上半年,啤酒行業整體表現良好,相關上市啤酒企業業績水漲船高。全國規上企業啤酒產量上半年同比增長7%,尤其3月、4月在去年同期較低基數的基礎上,同比增長高達20%。
紅利之下,青島啤酒今年上半年增速有所恢復,其公布的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實現營收215.9億元,同比增長12.03%,實現凈利潤34.3億元,同比增長20.11%。其中,實現產品銷量502.3萬千升,同比增長6.5%。
對比過往數據,今年上半年,青島啤酒營收首次突破200億元,凈利潤也首次突破30億元,雙雙創下近10年以來的新高。青島啤酒表示,其營收實現兩位數增長,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銷量增加及品種結構優化。
從銷量方面來看,2023年上半年實現銷量502.3萬千升,同比增長6.5%。其中,主品牌青島啤酒實現銷量281.2萬千升,同比增長8.2%。中高端以上產品實現銷量197.5萬千升,同比增長15%。中高端以上產品銷量占比提升2.93個百分點至39.32%。
但青島啤酒在業績向上的同時并未帶動其股價的上漲。今年以來,青島啤酒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股價變動,4月10日,其股價漲至最高123.85元/股,此后股價就持續下跌。截至10月23日收盤報價80.79元/股,較年內高點下跌了約35%,較年初也下跌了超25%,公司市值蒸發了約360億元。
自事件曝光以來,青島啤酒的股價急劇下跌,市值蒸發了約4億元,可見此事件嚴重損害了青島啤酒的聲譽和市場地位。
截至10月26日收盤,青島啤酒報價81.90元/股,總市值1117億元。青島啤酒將在27日晚披露三季報。
實際上,以青島啤酒經營層面來看,不難發現其同樣也面臨較大的經營困境與長期挑戰。近兩年青島啤酒的增速有所放緩,2021年青島啤酒的營收增速是8.7%,凈利潤增速是43.3%。2022年營收增速6.65%,凈利潤增速17.6%。
綜合來看,青島啤酒股價下跌一方面或受解禁的影響,另一方面下半年公司仍面臨著增長放緩。
高端化轉型受阻
面臨挑戰且落后同行
從行業大環境來看,目前我國啤酒產量已見頂回落,行業進入整合階段,因此行業的發展邏輯已經轉變為“價增驅動”。
從目前高端市場份額來看,高端啤酒市場份額中,百威占40.01%、嘉士伯占18.23%,青島啤酒僅為6.72%,在高端市場未占據市場主導權。可見,在國內的高端啤酒市場上,青島啤酒并不占優勢。
因此,目前如今高端化市場早已成為各家必爭之地,燕京啤酒、重慶啤酒等國內啤酒品牌也紛紛押注高端啤酒,競爭十分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早在2010年,青島啤酒便已開始布局高端市場,并通過推出奧古特、逸品純生鴻運當頭、經典1903、全麥白啤、皮爾森等一系列產品形成了高端產品矩陣。但直至2017年,復星集團的郭廣昌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后,青島啤酒才正式改變過去以低端化價格戰爭奪市場份額的策略,轉向以利潤為導向、加強產品結構升級。2018年,青島啤酒旗下幾個品牌漲價0.5元到2元不等。
高端化提速后,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青島啤酒對旗下不同產品累計提價4次。與此同時,青島啤酒相繼又推出中高端系列產品組合,包括百年之旅、琥珀拉格、青島啤酒IPA等高端產品,超高端產品一世傳奇的定價甚至高達1399元。
提價也帶來了噸酒價格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青島啤酒平均噸價為4298元/噸。
然而,高端市場上并非青島啤酒一家,百威啤酒、華潤啤酒都是主要競爭對手,其中百威的市場份額處于領跑位置,可見青島啤酒高端化仍待破局。
從2022年數據來看,百威亞太和重慶啤酒的毛利率均超過50%,分別為50%和50.48%,緊隨其后的是華潤啤酒和燕京啤酒,兩者毛利率分別為38.46%和38.44%。
而青島啤酒的啤酒產品毛利率為36.78%,在五大巨頭中間排在了最后一位。
顯然,目前青島啤酒的毛利率已處于行業較低水平,后續若是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或將再次壓低企業的毛利率水平,從而直接影響青島啤酒的盈利能力。這或許對于青島啤酒來說,同樣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從“價”上來看,目前青島啤酒仍主要以次高端以及中端產品為主。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市場青島啤酒的熱銷產品主要是6-8元的次高端產品,包括“純生”與“1903”,以及5-6元中端產品 “經典”,而8元以上的高端及以上產品對營收的貢獻相對較小。可見,較低的單價,也讓青島啤酒的毛利率與凈利率都維持在行業的一個較低水平。
眾所周知,高端啤酒毛利率可達低端啤酒近2-3倍,隨高端放量,高端啤酒對盈利的帶動作用或將逐步體現。行業進入存量階段,高端化的表現無疑是影響青島啤酒未來業績的關鍵。
此外,隨著高端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在廣告、促銷等市場費用也將持續增長,而啤酒生產原材物料等大宗物資價格持續波動,又將壓縮企業的盈利水平。
隨著各大巨頭持續發力、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對于青島啤酒來說,能否在高端市場上拿下更多市場份額及提升提升毛利率、凈利率水平,目前來看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后記】
截至目前,此次事件已過了熱關注時間,青島啤酒、平度市場監管局尚未披露對事件的調查結果。但無論是商戰惡性競爭行為還是企業的客觀錯誤,“小便行為”是真實發生了的,這不僅揭示了企業管理的漏洞,也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與信任的深刻擔憂。
正如有投資者就提出,這樣規模的工廠,衛生間肯定是標準配置且離工作場所不遠,員工為什么會大費周章翻進原料倉小便、還剛好被拍到了視頻?一家世界級工廠,為何會發生這類非常初級的生產安全事件?
但無論是商戰惡性競爭行為還是企業的客觀錯誤,“小便行為”是真實發生了的,這不僅揭示了企業管理的漏洞,也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與信任的深刻擔憂。
業內人士認為,青島啤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青島啤酒管理層應該像愛惜自己生命一樣愛惜“青島啤酒金字招牌和品質信任”,想當年三鹿奶粉就是失去消費者信任而迅速破產消失在歷史的記憶里。青島啤酒應該迅速完善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管控,防范類似食品安全事件再次發生。
事實上,青島啤酒在持續發力高端市場突圍賽道的同時,此次“小便”事件與其高端形象背道而馳,或對公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企業需要更加積極、透明、公開地應對問題,以挽回消費者的信任,而非“曖昧”推責。
深陷輿論風波的青島啤酒,是否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新賽道”突圍,尚不明朗。不過事件真相如何,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