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 14:48 瀏覽量:19559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王 薇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持續推進食品科普工作,破除食品安全謠言,國內食品科研工作者始終不曾停歇。今年是孫寶國委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七年,作為食品領域的院士,7年來他依托自己的專業優勢,提交了10多份與食品相關的提案,涉及科技創新、低碳環保、產業發展、食品科普等多個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兩會期間,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做科普、說科普,已成為孫寶國常抓不懈的一件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今年的食品科普提案,以及如何更好地開展食品科普工作等內容,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
破解食品謠言還需多管齊下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的問題不可忽視。”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孫寶國帶來了“關于強化食品安全謠言整治力度,塑造風清氣正輿論環境的提案”。孫寶國介紹,近兩年,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屢禁不止,其中也有別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不了解和焦慮心理,惡意造謠、謀取個人利益,動搖公眾的食品安全信心。這種情況既不利于我國食品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對于食品安全謠言,需要快速、反復地破解,更要自信、有技巧地講好食品與科學、食品與文化的故事,傳播正能量,為食品產業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在孫寶國看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謠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食品安全的固有認知誤區被反復炒作。比如,“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單”“方便面24小時不消化”“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劑有害”等謠言多年來反復出現、屢禁不止。這些認知誤區普遍存在傳播范圍廣、迷惑性強、群眾接受度高、有外力持續推波助瀾等特點。
二是對食品領域“新興產業”的報道解讀易“以偏概全”。比如“預制菜”。傳統的肉凍、魚凍就是預制菜,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預制菜從廚房到產業化,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是先行者。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的大多菜肴都是預制菜。202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恰逢其時。預制菜產業化是社會快節奏發展、多樣化消費、鄉村振興和食品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預制菜產業化同樣遇到諸多“成長的煩惱”。尤其是出現對其不科學、不客觀的報道時,輿情走向沒有回歸理性,反而“以偏概全”,使得行業與消費者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愈發加重。
三是個別直播間存在食品安全隱患。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受理的60多萬件投訴中,直播行業成為重災區,包括“低價引流”“虛構夸大商品原價”“虛假宣傳”等行為。
如何破解食品謠言?孫寶國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大對頑固謠言的科普宣貫力度。建議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牽頭,協調多部門聯合開展行動,從國家層面梳理、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的頑固謠言清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發揮食品領域科學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對謠言內容進行科學、全面的解讀;加強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科普宣傳,讓科學跑贏謠言,讓謠言止于智者。
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清理整治力度。開展食品安全謠言專項整治行動,對傳播內容進行嚴格的科學把關。對于一些長期散布不實信息、謠言的機構及個人加大監管、懲罰力度;強化各信息發布機構自我監管責任。
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的謠言治理體系。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部門或機構負責食品安全謠言的治理,建議依托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中國科協等已有食品安全、輿情、科普職責的相關單位,明確食品安全謠言治理的目標職責、責任單位和工作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食品安全輿論環境。
“科普小書——最好的伴手禮”
“做科普是每個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每個科技人員每年都做點科普,那就會形成一支龐大的科普大軍。”孫寶國說,
“科普工作要接地氣。把高深的科學問題用公眾聽得明白、聽得進去、聽得下去的語言實事求是地表達出來,是需要下些功夫的。”多年來,孫寶國在堅持做食品科普工作的同時,不斷創新科普形式——不僅主持編寫了《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國酒》等科普圖書,做了逾300場食品科普講座,還常常即興編寫朗朗上口的打油詩,來科普食品的相關知識。
自《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出版以來,無論出差還是開會,這本科普小書已成為孫寶國最愛送出的伴手禮。據了解,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發布的279項獎勵成果中,這本看似不起眼的科普小書《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占據一席。近10年時間里,該書已印刷15次,數量達53320冊?!抖悴婚_的食品添加劑》是一本系統介紹食品添加劑的科普讀物,所涉及的118個問題是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篩選出來的,并在孫寶國的領銜下由食品業界多位專家聯合撰寫而成。
食品科普需要久久為功
孫寶國認為,科普要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充分準備。對問題的解釋要有理有據、干凈利落,不能想到哪說到哪。
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現象:許多產品包裝上都標注著“零添加”,這有科學根據嗎?對此,他以在科普工作中常舉的“鹵水點豆腐”的例子加以解釋。“鹵水豆腐中的鹵水,就是一種食品凝固劑,主要成分是氯化鎂。而石膏豆腐中的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鈣,也屬于食品凝固劑,這兩種都是食品添加劑。如果沒有這兩種食品添加劑,那就做不成豆腐。”孫寶國坦言,片面地宣稱“無添加”“零添加”,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出于商業利益考慮,以吸引更多消費者。但這樣會加深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引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最終受到傷害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商家自己。
“食品科普工作任重道遠??破帐敲恳粋€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孫寶國認為,科學家應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做科普,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要慎言。科學家也不是什么都懂,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里是專家,在其他領域就是科普對象。“科普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中國食品報》(2024年03月12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