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16:30 瀏覽量:2811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付宜成 通訊員 尹為明 余江 胡譯丹
一顆小紅薯,能做什么?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它被做成了大產業。滑溜溜的紅薯粉嚼勁十足,黃燦燦的紅薯脆條入口即化,軟糯的紅薯冰淇淋爽口開胃……在息縣,紅薯如今正在以另一種方式成為主角。
息縣地處淮河上游,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淮河兩岸的沙土地漏風土孕育出了息縣的好紅薯。數據顯示,息縣紅薯年產60多萬噸,以紅薯為原料的各類產品產值達15億元。其中,以河南豫道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豫道公司”)生產的紅薯粉條為原料的酸辣粉產業,迅速得到發展。豫道酸辣粉作為息縣紅薯產業化特色產品之一,在市場占有率很高,讓息縣紅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息縣歷史悠久,物產富饒,有著3000多年的建縣史,連續九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在大力發展酸辣粉產業之下,全縣已經形成了集紅薯育苗、種植、儲存、精深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綠色全產業鏈,酸辣粉產業優勢顯著。”息縣縣長鄭春表示。
鄉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2022年10月,《河南省酸辣粉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出臺,提出到2025年全省酸辣粉產值達300億元,要將河南打造為全國酸辣粉知名生產基地,并著重指出要大力支持息縣發展紅薯全產業鏈。信陽市、息縣迅速行動,提出以豫道為“龍頭”,打造“雙基地雙小鎮”(中國紅薯研發基地和紅薯小鎮、打造中國酸辣粉創新基地和酸辣粉小鎮)的目標。
把準方向,方可行穩致遠。息縣縣委、縣政府立足紅薯大縣實際,將紅薯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主要產業進行大力扶持。根據市場需求,息縣引進優良品種,培訓科學種植知識,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先后10余次出資,邀請浙江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農業科研專家現場指導,聘請紅薯專家長期駐地,指導農戶種植,幫助提升種植技術,為穩產高產高效做好保障工作;豫道公司與薯農訂立最低限價收購合同,保證種植戶的紅薯或紅薯初加工淀粉敞開收購,把責任攬在企業身上,保證薯農利益。
在息縣東岳鎮,駐足泥濘的田間,望眼一片綠油油、長勢喜人的紅薯秧苗,正是東岳鎮培育的紅薯“東岳紅”。
“過去的紅薯是‘救命口糧’,當地老百姓把紅薯當作主糧,有著“紅薯干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俗語。如今的紅薯是增收‘金疙瘩’,每年我都會留足土地種紅薯,有收購商兜底,不愁銷路。”背著草帽、行走在地頭、曬得黝黑向我們娓娓道來的正是東岳鎮邱莊村村民邱冬漢。幾年前,邱冬漢結束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涯,回到老家種地,把日子過得有模有樣。
“東岳鎮屬于旱作物區,漏風土透氣性強,非常適合紅薯生長。我們和豫道公司喜結‘扶貧緣’,用一塊小小的紅薯,撬動整個產業鏈。農戶種植的紅薯不愁銷路,供不應求,種苗有保障、種植有指導、產品就地賣,紅薯種植已逐漸發展成農民致富的大產業。”東岳鎮黨委書記李西偉無比自豪地說。
去年,全鎮共種植紅薯3萬多畝,呈現出“規模種植、鏈條完善、產銷兩旺、群眾增收”的美好景象,邁出了紅薯小鎮發展的堅實步伐。
紅薯雖小,如今在息縣卻成了大產業,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種紅薯脫貧致富奔小康,從東岳鎮向外輻射種植紅薯20多萬畝,“東岳紅”已發展成為4個大系列、18個品種。豫道公司把基地建在東岳的田間地頭,東岳的紅薯粉專供豫道公司,并由他們兜底,加工成酸辣粉等產品銷往全國。
“按目前紅薯的種植規模,還遠遠滿足不了公司的需求。”豫道公司負責人趙豪介紹,下一步布局分三期,一期為第四代涂布工藝紅薯粉條生產線,生產即食方便粉絲、非油炸方便面等產品;二期為低溫油炸和蒸煮工藝休閑食品生產線,主要生產薯干、薯條、薯片、蜜餞等休閑食品;三期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建立紅薯研發中心,布局以紅薯膳食纖維、紅薯肽等為主的大健康產品。
種植一片紅薯,發展一個產業,連接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站在新的起點,探索紅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積極迎合市場需求導向,不斷拓寬產業鏈,將香甜的紅薯變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當前,正舉全縣之力打造‘雙基地雙小鎮’,力爭在5年內實現年產值50億元、10年內打造出百億級產業集群。”息縣縣委書記管保臣滿懷期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