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2 10:20 瀏覽量:13957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會展經濟由初創發展過渡高速發展轉變為現在高質量發展,城市會展業已經從傳統的展覽展示向會議、論壇、節事、活動等多元化方向發展的新路。
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風向標”,會展經濟直接刺激貿易、旅游、酒店、交通、物流、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市場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推動著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高層論壇、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進入新時代,中國展覽業逐步向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據《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3》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共舉辦經貿類展會3923場,較2022年增長117.1%,較2019年增長10.6%;辦展總面積1.41億平方米,較2022年增長153.3%,較2019年增長8.25%。經貿類展會數量和展出面積超越疫情前水平,展覽業呈現全面恢復態勢。
國內2023年實際運營的展覽館數量為194個,比2022年增加58個,比2019年增加21個,數量創歷年新高。大型展覽館利用效率同比大幅提升,2023年共有40個展覽館舉辦30個及以上展會,比2022年大幅增加22個,增幅達122.22%;35個展覽館舉辦展會總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比2022年增加15個,增幅達68.18%。2023年各地加快展覽館建設步伐,新建展覽館迎來交付高潮,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新增展覽館可展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在《2023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中顯示,2023年全國按展覽面積排名前10的城市為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成都市、北京市、青島市、重慶市、合肥市、南京市、武漢市。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仍是熱門展覽區域,2023年三大區域舉辦經貿類展會數量占全國比重為57.35%,總展覽面積占全國比重達63.27%;從行業分布來看,工業與科技類展會在數量和面積上均居各行業展覽首位。
然而,隨著經濟與消費形勢的變化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傳統展會也“遇冷”,實質性效果不如人意。在此背景下,會展業需要轉型升級,加大創新力度,從產業鏈的上下游、產供銷進行綜合布局,進一步增強其招商合作、貿易促進、行業交流推介,引領行業前沿趨勢等功能。傳統展會該如何搶抓機遇,拓寬發展空間?
各類展會,火熱大比拼
作為一種重要的商業推廣方式,展會可以讓參展企業在短時間內展示產品和服務,吸引潛在客戶;與潛在客戶建立聯系,進行商業談判;了解市場動態,與同行交流經驗;提高企業知名度,樹立品牌形象。其優點不言而喻。
全國重要的商品交易會,你參加過幾次?
廣交會:即“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于1957年4月25日,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由商務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承辦,是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采購商最多且分布國別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
進博會:即“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由商務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承辦,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旨在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從2018年以來,進博會成為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四大平臺,成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
消博會:即“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第一屆于2021年5月舉行,是全國首個以消費精品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聚焦全球消費精品和首發商品,匯聚全球優質商品,成為內外貿一體化展示和交易平臺。
服貿會:即“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前京交會)”,是全球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性、綜合性的服務貿易平臺,自2012年起每年5月28日在北京舉行。服貿會是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涵蓋服務貿易12大領域,是推進國際貿易數字化、服務貿易化的重要平臺,也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紐帶橋梁。
西博會:即“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起辦于2000年,是由中國西部地區共辦、共享、共贏的國家級綜合性展會。經過多年發展,西博會已成為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最佳平臺,是國家在西部地區重要的投資促進、貿易合作和外交服務平臺,也是西部地區實現西部合作、東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載體。
高交會:即“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由多家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每年的11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舉行,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類展會,重點展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
農博會:即“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1992年始辦,是由農業部主辦,以國內外農、牧、漁、農墾、農機、鄉鎮企業等為主要內容,集科技交流、項目洽談、名牌認定、產品展示、貿易訂貨和商品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國際農業博覽會,是目前我國舉辦的范圍最廣、規格最高的農業博覽會。
酒博會:即“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是經國家商務部批準舉辦的國際酒類專業展覽會,自2006年舉辦,于2014年永久落戶四川瀘州。自落戶以來,酒博會已經先后邀請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等擔任主賓國,讓中國美酒香飄世界,在國內國際交流互動中,舉杯中國、品味世界,吸引越來越多的酒業愛好者,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2024年10月10日—10月1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糖酒會:即“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始于1955年,由中國糖業酒類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分別在一年的春季和秋季舉行,有著中國食品行業“晴雨表”之稱。目前,每年全國糖酒會展覽面積超50萬平方米,年度參展企業超一萬家,年度觀展人次超60萬,是中國食品酒類行業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展覽會。2024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第111屆交易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這些展會展示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技術交流,也促進了服務業的開放和發展,對于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效果不佳,需變革升級
眾所周知,疫情打亂了很多行業的節奏,展會行業因開放式和大型聚集性特點更是首當其沖。同時,由于展會同質化嚴重、流量下降、推廣方式陳舊、組織者缺乏專業性等原因,展會的效果越來越差,越來越多的供應商不愿意參加展會了。
具體來說,展會的同質化嚴重,很多展商展示的產品和服務都非常類似,推廣方式陳舊,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對于潛在客戶的吸引力也會大大降低;參展費用高昂,包括展位費、裝修費、物流費等;傳統會展的時間和地點限制參與者的數量和參與程度,限制了企業和觀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程度;一些展會的組織者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展會的品質;展會流量下降,難以評估推廣效果。
例如2024年3月在成都第110屆全國糖酒會,許多參展商對“人氣不夠”“效果不佳”頗有微詞。談生意的越來越少、談行業趨勢的越來越多;費錢又費力,收效甚微;某些知名品牌商“缺席”、庫存壓力導致展商更加謹慎;糖酒會已成為“拍客”的秀場……業內不少聲音認為,傳統糖酒會一年比一年“冷”。
盡管在如今的經濟形勢、消費環境下,展會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其作為信息交流平臺以及廠商“見面溝通”的價值還在。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創新模式、策略方法,來煥發展會新活力。
當前,“新質生產力”正逐步影響并重塑千行百業。創新作為行業發展的原動力,不僅引領著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變革升級,更是企業在瞬息萬變市場中穩固根基、尋求突破的關鍵要素。
以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為例,它通過AI、AR等多媒體結合的方式,展示數字化轉型、媒體融合、元宇宙、文化和科技創新等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顛覆傳統,掀起行業變革。
再比如,第117屆中國日用百貨商品交易會從“新”破局,攜“新展館”、“新渠道”與“新營銷”,為百貨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N3紅人爆品館重磅開設,直播+選品+采購齊發;線上渠道拓寬,新勢力買家齊亮相;“百貨匯”小程序提質升級,搭建24小時不打烊的百貨供需對接平臺。
還有,從車展、漫展到非遺節,以及世界科幻大會、“春糖節”,通過形式多樣的展城融合活動,會展產業正持續為成都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增長機遇。多年來,成都的會展經濟量質齊升,消費引領和貿易促進功能凸顯,其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中西部領先位置。
近年來,成都對“塑造會展業新格局”進行了明確的規劃和部署,提出以“建鏈、強鏈、補鏈”為導向,以產業鏈鏈主為突破,以原創展會品牌為核心,深入實施建圈強鏈十大行動,推動會展產業能級大幅提升。
創新服務,產業鏈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數貿會等重大展會。其中,數貿會與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會展業持續轉型升級,迎來革命性的變革,也將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會展活動開始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播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會展活動更加智能化,如智能導覽、智能推薦等,虛擬現實的應用能讓會展突破時空限制,為參展商和觀眾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讓會展更加便捷,如智能停車、智能物流等,大數據能更好地分析市場需求,幫助展商更好地管理展會,為參展商和觀眾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服務。
展商可以使用數字化營銷工具,例如郵件、短信、社交媒體等,來擴大展會的影響力。通過互聯網參與線上會展,通過實時在線互動、直播演示等多種形式增加參與度。線上會展的便利性和靈活性也為企業和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促進了更多的商業交流和合作機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多元,會展業需要不斷創新模式,提供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和服務內容,如主題展覽、體驗式活動、互動式演示等,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通過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參展方案和服務,參展商可以展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與目標客戶建立聯系和合作。
在業內資深人士看來,會展業是鏈接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重要橋梁,要想以會展產業鏈引領消費升級,一方面,要以展促產,以產興展,打造“展產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以展促消,以消帶展,構建“展消經濟融合體”。
同時,會展業要注重與旅游、文化、教育等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培育新興消費類會展活動及會展消費場景,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創意設計、時尚生活等領域的品牌消費展、品牌特展;不斷強化會展品牌建設,促進會展消費供需鏈協同化發展。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2022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2022年,全國按展覽面積排名的前十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為:廣東省、山東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江蘇省、浙江省、重慶市、遼寧省和福建省。以上十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展覽數量占全國展覽總數的71.59%,展覽總面積占全國展覽總面積的73.14%。2022年,全國按展覽面積排名的前十個城市為:廣州、深圳、青島、重慶、成都、長沙、沈陽、杭州、南京、長春。
商務部《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每年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提升重要展覽展會數字化水平,舉辦“云展覽”,開展“云展示”“云對接”“云洽談”“云簽約”等。
國內會展行業企業正處于在不斷整合階段,專業化、規模化的辦展機構逐步形成,展覽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擴大。近年來,我國會展行業市場化程度加深,具體體現在政府展會項目外包、行業中介組織建設和行業標準建設三個方面取得的突破。目前政府展會項目正積極實施服務外包,例如進博會、武漢光博會、亞歐博覽會、綿陽科博會、貴州數博會、物博會、沈陽制博會等一批政府展會項目。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要求會展行業在新技術產業化、新商業模式傳播、高新產品貿易與推廣、推動信息交流和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更好的平臺功能。各類展會應立足產供銷服務,堅持創新引領、提升質效,積極展示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模式,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做出更大的貢獻。(圖源網絡)
國酒微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