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09:41 瀏覽量:17762 來源:中國食品網
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中國男人,都有一簾退隱田園的幽夢。
功名云煙,悠游林泉,若再偶有權貴賢達慕名來訪,高談間撥弄一二風云,更是十分圓滿。
周勁松,1969年生人,現年55歲,笑傲媒體江湖二十余載,離職后任成都市葡萄酒協會會長(現任秘書長)、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
少年時以文筆露崢嶸,青年時做新聞求練達,中年時入酒業酬鄉土。
改革深化的時代浪潮,報業繁榮的時代勝景,周勁松走過了繁花般的歲月,然后投身于四川的葡萄酒和果酒領域,在這方相對小眾、冷門的川酒田畝上,以“川酒農夫”的新身份孜孜耕作,造福鄉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中國報業黃金周期乘風破浪二十余年后,順平媒衰落大勢而退出的周勁松在四川的山水間找到了新的事業,算是部分實現了“田園夢”;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他的轉行并非歸隱,而是奮進。他的田園,不是悠然閑適,而是辛苦耕耘。
對于周勁松來說,這是事業的始終,也是人生的圓滿。
01:
筆桿子的繁花歲月
有人少年鋒芒,有人大器晚成,周勁松屬于典型的前者。
1985年,還在念初三的周勁松在《讀與寫》報紙公開發表了第一首散文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其創作的詩歌、散文屢屢見載于《兒童文學》、《詩刊》等全國刊物。更是在高中三年間先后采訪、撰寫了100多篇中學生口述實錄的報告文學,并在《中學生文學》上連載發表,被學校和當地文聯視為奇才,甚至引來了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中學生報》等近20家新聞媒體的采訪。隨后,這些報告文學被四川少兒出版社以《少男少女們的自述》結集出版發行。
彼時,周勁松共計收到全國各地的中學生來信5萬余封,他逐一閱讀,從中尋找寫作素材,甄別回訪,干了如今許多媒體人一輩子也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然而,少年得意的周勁松很快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個教訓:由于在寫作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偏科嚴重,沒法參加高考。
1988年夏,高中畢業后,南充市文聯以專業創作員的身份招攬周勁松,讓他專職搞文學創作。搞了半年,十八、九歲的周勁松受不了坐困辦公室的清貴,毅然決定投筆從戎,報名參軍。
是金子,總要發光。當時,前來招兵的新疆某部隊團長看到了周勁松公開發表的100多篇文學作品,立即就要周勁松跟他走。負責征兵工作的南充軍分區一看不妙,趕緊給四川省軍區打報告,省軍區相關領導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當即指示周勁松只能在四川當兵,以“文藝特長兵”的名義,硬生生的給截了胡。
在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里,周勁松也沒讓四川省軍區失望,他在宣傳處期間所寫的部隊新聞報道多次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發表,爭氣也爭光。
1992年,已經明晰了自己發展道路的周勁松婉拒了部隊領導的挽留。他先后在《廠長經理日報》等報任職,幾經輾轉,于1995年進入剛剛創辦的《成都商報》,在深化改革和四川報業大發展的雙重時代浪潮中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繁花歲月。
說到《成都商報》,年歲較長的朋友應該知道,在當時,那可是“成都三大報”之一,其初創人員真可謂是人才濟濟,精英薈萃。那時候的記者,都是鐵腳板,是實打實的要成天出去跑新聞的。在這段長達20年的職業生涯中,周勁松把社會新聞、經濟新聞、政法新聞、文化新聞、經濟專刊等領域輪了個遍,修成了“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正果。
2015年,網絡興而報業衰,時年45歲的周勁松不愿接受商報安排的高薪清閑職位,決然主動離職,開啟了他人生的下半場。
02:
耕耘川地高山葡萄酒
周勁松說,之所以離開干了20年的《成都商報》,除去明了大勢,知道在報業再難有所作為之外,也是因為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就是《成都商報》曾于2009年起致力于葡萄酒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推廣,他深度參與了這個事情。2011年,成都多家葡萄酒企業覺得應該在成都搞一個協會,但又互相不服,于是讓第三方的周勁松來牽頭成立協會并擔任掛名會長。
雖是掛名,但周勁松卻在葡萄酒這個領域接觸到了很多新鮮的東西,在做報紙漸成定式、了無新意的背景下,他從中找到了新的活力。
因此,這也就間接促成了周勁松離職《成都商報》,由虛轉實,挑起了這副擔子。
一啄一飲,自有定數,世間因果的奇妙,概莫如是。
干了成都市葡萄酒協會的會長,周勁松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進修專業知識,并到全國各葡萄酒產區進行調研。調研下來,周勁松才發現,原來中國除了寧夏、新疆和山東,四川也是有葡萄酒生產企業的。四川的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基本分布在甘孜、阿壩、涼山等較高海拔的貧瘠山區,規模小,但品種、口感豐富。這就讓周勁松來了興致,“把四川高山地區葡萄酒推出去,扶貧增收,造福一方”的鄉土情懷油然而生。
深入實地考察過后,周勁松發現,四川葡萄酒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其優勢在于,四川的釀酒葡萄種植區域位于高海拔山區,風土氣候得天獨厚,海拔的差異造就了其豐富的口感;而劣勢在于,因高海拔山區的地形限制,四川的釀酒葡萄種植規模小,不連貫,無法采用機械化作業,且包材、運輸不便,產量小,成本高。
因此,周勁松給四川葡萄酒提出了“小而美,做中高端精品”的發展策略,并多次組織產品“走出去”,以及技術人員、意見人物“走進來”的活動。
周勁松的努力沒有白費,2018年,在四川省經信廳的支持指導下,周勁松將成都市葡萄酒協會的功能專注于流通領域,又創建了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主要服務生產企業。
四川的高山葡萄酒聲名不彰,周勁松就組織企業,帶著產品老老實實的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開品鑒會、推介會;生產不夠先進科學,他又牽線搭橋,幫助從國內外引進技術和人才;缺少文化,他就牽頭編撰出版了《四川高山葡萄酒產區概論》專著;需要擴大影響力,他便推出了四川高山葡萄酒產區課程,培訓認證講師,在全國各地組織四川高山葡萄酒產區課程培訓班……十年的水磨功夫下來,四川的高山葡萄酒現已打出了四個知名的品種,其中部分品種的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小金的高山霞多麗、得榮的高山赤霞珠、九寨溝的高山馬瑟蘭、西昌的高山仙粉黛,這就是代表四川高山葡萄酒頂尖水平的‘四朵金花’。我們的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總共也就不到四萬畝,年產一萬多噸,規模雖小,但小金的高山霞多麗干白葡萄酒目前已經做到了供不應求,訂單都是要排隊的。”周勁松如此說道。
產品暢銷,廠子自然就會年年下來收葡萄,種葡萄的藏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也就順理成章的拿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這對于經濟水平相對較差,年青人外流嚴重的當地來說,周勁松確實當得起一聲“扎西德勒”。
03:
再添果酒新田畝
一塊田是耕,兩塊田也是耕,在為四川高山葡萄酒而奔波的過程中,周勁松意外的發現,四川竟然存在三十多種水果釀造的果酒。在看到其小而散、生產技術落后的現狀后,他把這塊田也納入了耕作的范疇。
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周勁松有三重考慮:
一是果酒的概念和口感更迎合年青人和女性,未來的市場想象空間較大;二是名酒企業如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紛紛布局果酒,讓他感覺有底氣;三是四川水果資源比較豐富,深加工有利于當地經濟,幫扶果酒企業符合他“造福鄉土”的情懷。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助推高山葡萄酒的經驗,周勁松在果酒領域的耕耘可以說是熟門熟路。走出去、請進來、技術人才下鄉、資源對接等一整套操作下來,成效斐然。“剛開始的時候,我下到有些廠子去喝他們的桑椹酒,味道就跟醬油一樣,根本咽不下去。后來通過技術指導和改進,一兩年后,就好了很多。”憶及當時,周勁松失笑道。
在全國首開先河,把四川果酒行業團結起來抱團發展;組織技術培訓;制定行業標準;組織參觀交流;認定四川特色果酒品牌;評選四川果酒行業領軍人物;集體參展做推廣……周勁松的一系列的舉措,被很多人看在眼里,于是就有很多外省的果酒企業申請加入,這就讓他犯了難。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的職能范圍僅限四川,外省的進來可就不合規矩。然而,周勁松又不好拒絕人家的拳拳之心,于是就在2022年咬牙搞了一個全國范圍的果酒行業的松散聯盟,沒有公章,沒有賬戶,要加入的免費,他無償牽頭做服務。
雖是“草臺班子”,卻有金玉作用:每年編輯出版《中國果酒行業年度發展報告》,每年主辦中國果酒行業年度發展大會,每年舉辦中國果酒挑戰大獎賽,每年組織兩次全國果酒行業資源對接會,果酒產業鏈的董事長們以及專家學者濟濟一堂,資源對接、技術交流、避坑心得應有盡有——
這邊剛說我需要什么水果原料,那邊就接招說我這兒就有,保質保量價格優惠,倆老哥就看對了眼;那邊愁眉苦臉的講我遇到了什么技術難題,這邊就有人接話說前幾年我們也碰到了這碴,不過我們已經搞定了,于是又是一番傳道解惑……
不是峰會而勝似峰會,周勁松搞的這種“老板局”很受歡迎,而沒有活動經費的他,就只好笑嘻嘻的去找聚會舉辦地當地的果酒企業化緣,不停換地方,大家輪流做東。
至于平時,董事長們就在周勁松創建的聯盟微信群里聊天,互證心得,向群里的專業技術人才請教,甚至邀約高工們蒞臨指導。
“在我們牽頭下,部分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和生產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與一些果酒企業確立了一對一的幫扶關系,下到廠里也不收費用,管好吃住,給予人家尊敬就行。”周勁松說。
周勁松表示,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果酒每年的增幅都很大。國內這個領域,目前一枝獨秀的是青梅酒,在全國市場已經有30多億的規模,其中梅見約占25億,是典型的扛旗者。接下來冒頭的果酒,有可能是茅臺悠蜜引領的藍莓酒,也有可能是洋河今年下半年將要出爐的蘋果酒,乃至是桑椹酒,而其它的品種目前都還比較弱。這之中的重要考量,就是這種水果是不是全國都有分布,是不是認知基礎廣泛,乃至于有沒有文化、習慣上的傳承。
“在2020年和2021年資本瘋狂涌入后,歷經兩年的深度調整,國內的果酒產業如今已經進入良性發展階段,技術和品質的提升都很快。2023年,國內果酒產業的規模接近300億(按國家統計規上數據則不到100億),按目前每年超過30%的復合增長率,再過三年,整體規模達到五、六百億是有可能的。至于四川的果酒產業,除了享受水漲船高的紅利之外,也會在五糧液、瀘州老窖、舍得等涉足果酒的名酒企的帶領下走向光明。”
末了,周勁松如是說。
后記:
在采訪的過程中,周勁松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閑不住和故鄉情懷。
閑不住好說,做媒體跑新聞跑慣了,停不下來。
但是,對于他“造福一方”的故鄉情懷,我們一度是有點疑惑的。
當今的社會,“情懷”二字相當奢侈,奢侈到讓人不敢輕信。
直到我們得知他是丁克一族,方才終于釋然。
作為一個文筆天賦出眾的人,周勁松自然具備文人的道德和情操,而不為兒女子孫所計,心思當然就很容易寄托到生養他的故土之上。
緣分所至,周勁松把這份情懷寄托在了最需要幫助、最需要澆灌的四川葡萄酒和果酒領域,辛勤耕耘,如同守望田野的農夫。
雖然田畝不大,但這確實是川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相對小眾,但也匯聚著許多人的生計與期望。
有人如斯,川酒甚幸!
倚天賦而做媒體,因機緣而事酒業,任情懷而踐人生。——在繁花般的歲月里,周勁松活得精彩,也活得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