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09:25 瀏覽量:28866 來源:中國食品網
最近幾年,我們對中餐尤其是川菜發展進行了深入調研,并與西餐、日餐等做了對比分析,發現“中餐是藝術、西餐是技術、日餐是學術、其他餐是手術”。但中餐存在過度藝術化問題,形式主義比較嚴重,值得警惕。
中餐,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以其豐富多樣的食材、精湛的烹飪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贏得了世界的贊譽。然而,近年來中餐制作中出現了一種過度形式化的傾向,文創過分,許多菜只能看不敢吃,藝術化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脫離了食物的本質。與此同時,餐飲行業中的包間文化也逐漸顯得不合時宜。我們必須警惕并反對這種形式主義,讓中餐回歸其本來的樣子。
我們知道,當美食淪為視覺符號的時候,中餐就會出現形式主義的集體迷失。中餐的魅力在于其味覺之美,天然食材的鮮美滋味、獨特的調料搭配和精湛的烹飪工藝共同構成了中餐獨特的味覺體驗。
然而,當一些餐廳過度追求菜品的藝術化,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菜品的造型、擺盤和文創上,卻忽視了食物的味道和品質時,中餐就失去了其本質。那些精美的菜品,如同藝術品一般,讓人贊嘆不已,但卻不敢輕易下口,因為擔心破壞了這美好的畫面。這種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做法,是對中餐的褻瀆。
一、被解構的飲食文明使"鼎中密碼"成為歷史名詞
北宋《山家清供》記載的"撥霞供",用三分鐘沸騰的湯底演繹食材本味,而今日的黃燜雞米飯已淪為精確到克的工業配方。這種蛻變折射出中餐發展的深層悖論——當"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東方哲學遭遇算法時代的流量狂歡,食物從"鼎中之變"的文明載體異化為視覺奇觀。
西湖醋魚因預制菜包變成"猝魚"獵奇符號,全聚德烤鴨用30分鐘速成法取代72小時風干工藝,本質上是資本對飲食文明的粗暴解構。在工業化浪潮下,中餐陷入雙重困境——標準化生產抽離了"火候入眼成紅血絲"的匠人精神,預制菜將"現熬羊骨湯"的煙火氣壓縮成化學調味劑。
數據顯示,全國75%的湘菜館依賴中央廚房,導致"外婆家的酸菜魚"成為歷史名詞。這種異化不僅消解了"叔嫂傳珍"的文化記憶,更讓"春韭秋菘"的時令智慧在冷鏈運輸中消散。
二、形式主義傾向使餐飲淪為表演藝術
餐飲空間的設計演變印證了這種異化軌跡。零點餐廳的排桌式布局取代了"春韭秋菘"的時令美學,包間里的"辣椒瀑布"奇觀遮蔽了絲路烽燧的文化厚度。為迎合打卡經濟,北京胡同炒合菜將"按節氣配九材"的傳統簡化為全年供應的"八寶素炒",冷凍蔬菜替代時鮮的悖論,恰似數字時代對農耕文明的降維打擊。
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費主義對地域文化的"榨汁機式改造"。甘肅麻辣燙被算法肢解為"辣椒墻"背景板,重慶小面失去板凳江湖氣,這種"符號抽離運動"正在批量生產文化贗品。當餐飲空間淪為"三秒刺激多巴胺"的視覺裝置,"鼎中之變"的溫度與"食不厭精"的匠心自然消逝于算法洪流。
三、包間的過度裝飾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包間文化曾是餐飲行業的一種特色,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私密、安靜的用餐環境,適合商務宴請和家庭聚會。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包間文化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包間的過度裝飾,高昂費用和附加服務,讓許多消費者感到經濟和心理壓力很大;包間內相對僵化的服務流程和環境,也讓一些消費者感到束縛。在現代商業環境中,這種“面子消費”顯得愈發不合時宜。
因此,取消包間或者對包間進行改革,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的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餐飲行業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注重提供高性價比、心價比、情價比、真實體驗和情感連接的服務。餐廳可以通過優化大堂布局、提升整體服務效率和用餐氛圍,吸引更多顧客。同時,餐廳也應該不斷創新,大量推出符合消費者口味和需求的菜品,而不是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創新。
四、回歸食物本質重構飲食文明的坐標系
破解形式主義困局需要三重回歸——
1.技藝傳承的當代轉化。蘇州啞巴生煎堅持現包現煎,成都陳麻婆豆腐守護祖傳豆瓣醬,證明傳統工藝與現代經營并非對立。可借鑒日本"職人精神",將火候掌控、食材對話等隱性知識轉化為可視化教學體系,讓"三醬三炒"技法在短視頻時代煥發新生。
2.空間美學的價值重構。包間設計應回歸"隱而不隔"的東方智慧。取消過度裝飾的"辣椒墻",改用可移動竹簾營造"移步換景"的意境;將智能點餐系統嵌入傳統博古架,實現科技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參考京都町屋改造經驗,用現代材料演繹"一室一景"的私密美學。
3.消費倫理的重塑重建。學習西餐、日餐的節儉主義和實用主義精神,建立"反精致化"評價體系,將"食材溯源透明度"納入星級評定,設立"過度包裝"黑名單,用"食物里程"指標引導在地化消費。可推廣成都"神秘盒子食譜挑戰",在限定食材中激發烹飪創造力,讓"二期一會"的飲食哲學回歸日常。
五、創造新的文明對話在碰撞中尋找平衡點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復刻古法,而在創造當代飲食語言。北京海碗居25元炸醬面與利群烤鴨的松木香并存,證明平民美食與高端餐飲可和諧共生。建議推行"雙軌制"發展——中央廚房保障基礎餐飲安全,獨立廚房守護匠人精神;包間服務聚焦文化體驗而非炫耀性消費,設置"零點包廂"實現靈活切換。
我們應該明白,食物的首要功能是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提供營養和能量。中餐的制作應該以味道為核心,注重食材的選用、烹飪的技巧和調料的搭配,讓每一道菜都能呈現出最佳的口感和風味。同時,文創和藝術化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為中餐增添一些文化內涵和美感,但不能過分強調,更不能本末倒置。
總之,中餐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中餐的精髓,讓中餐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同時,我們也應該反對餐飲行業中的形式主義,讓餐飲回歸其本質,為人們提供美味、健康、舒適的食物和服務。只有這樣,中餐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贏得更多人的喜愛和尊重。(2025年8月16日)
文/李后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川菜產業分會首席顧問;韓 毅,四川省生活美學研究會會長、讀城雜志總編。
上一篇:鐵犁觀酒:這場必要的“戰略休整”,名酒該慢下來歇一歇了!
下一篇:酒旅文化發展中心酒業動態新播報 茅臺文創產品郎酒之夜遂寧綿竹白酒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