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08:56 瀏覽量:20555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報網訊 (葉青)11月22日,成都高新區召開產業培育大會,發布《關于深化產業培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意見》共18條,提出進一步深化產業培育機制,加快構建以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為重點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該政策設立100億元新經濟創投基金,重點對上述企業進行市場化投融資扶持;每年設立2億元新經濟應用場景專項資金,對經評定的新產品新技術,最高給予200萬元補貼;每年設立5000萬元業界共治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集群發展;對蓉歸派、學院派、創客派、海歸派等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打造中國獨角獸新搖籃
成都高新區設立100億元新經濟創投基金,重點對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進行市場化投融資扶持;每年設立2億元新經濟應用場景專項資金,對技術領先、市場規模大、帶動性強的首臺(套)新產品新技術,經認定后,給予最高200萬元補貼。
對首次認定的種子期雛鷹企業給予5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被認定為一年爆發式增長、三年復合高增長、五年連續增長的瞪羚企業,分別給予企業管理團隊10萬元、20萬元、3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認定的潛在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分別給予企業管理團隊30萬元、1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認定的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給予企業管理團隊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支持初創企業成長為雛鷹企業,最高給予50萬元一次性創業啟動資金和房租補貼;支持瞪羚企業持續增長,連續被認定為瞪羚企業的,給予企業最高500萬元獎勵;支持獨角獸企業提升效益,對符合條件的潛在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對企業管理團隊或企業給予補貼;支持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行業整合。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三年時間培育種子期雛鷹企業1500家、瞪羚企業150家、獨角獸企業10家、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5家,以本土企業培育發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質量發展“脊梁”。
向四派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在四川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發布的“雙百優”榜單上,成都高新區10位企業家和9家企業上榜。為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成都高新區產業培育政策對產業載體提質增效給予支持:對經認定的孵化載體,每年進行綜合評價排名,對5000平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500萬元支持;鼓勵樓宇引進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經認定后,每引進一家給予樓宇運營方10萬元一次性獎勵。
據悉,此次出臺的產業培育政策將對蓉歸派、學院派、創客派、海歸派等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給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創業空間支持,視團隊規模提供5套以內的人才公寓,若所設立企業獲得風險投資,最高給予500萬元的一次性啟動資金支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共有孵化器和眾創空間93個,孵化載體總面積達430萬平方米。為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成都高新區產業培育政策對產業載體提質增效給予支持:對經認定的孵化載體,每年進行綜合評價排名,對5000平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500萬元支持;鼓勵樓宇引進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經認定后,每引進一家給予樓宇運營方10萬元一次性獎勵。
每年1000萬元支持業界共治
為充分賦能業界共治理事會、培育產業生態圈,成都高新區每年設立5000萬元業界共治專項資金,對圍繞重點產業設立的業界共治理事會給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萬元支持,用于開展規劃編制、企業服務、項目促進、生態營造等,支持企業集群發展。
“當前,成都高新區正積極推進產業功能區和產業生態圈建設,而構建產業生態圈,核心目的是服務于企業發展。”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傳統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產業生態圈構建存在三個痛點:政府掌握土地、資金、政策等資源,卻難以動態精準掌握企業需求,更難以持續專注于某一領域產業發展;企業熟悉產業實情,洞悉自身痛點,但企業間聯絡分散,缺少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社會中介資源豐富,但供需對接難、交易成本高,難以有效服務產業。
“業界共治”的內涵,是政府、市場、社會主體的多元參與。今年9月,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成都高新區大數據和網絡安全業界共治理事會正式揭牌,業界共治理事會成員由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等構成,與新經濟發展局共同負責區內大數據和網絡安全產業規劃、政策制定、企業服務、品牌推廣和項目論證評估等工作,促進區域內市場主體從被管理、被服務的對象轉變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