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11:58 瀏覽量:18636 來源:中國烹飪
趁熱用刀將白肉片成薄片,因拋向空中能像云一樣飄起、摔在墻上能粘墻不掉,故又稱為“云白肉”。
春天萬物復蘇,3月5日應四川川菜老師傅傳統技藝研習會(以下簡稱川老會)繆青元會長的邀請,赴文德路興正街酒樓參加川老會新年第一次會議,并有幸被提名為副會長人選。
會議間隙再次見到71歲的陳伯明師傅,他是《舌尖上的中國3》第八集“合”中的炒腰花制作者,從廚五十多年,積累了滿腹實踐經驗。陳師傅記性很好,一談到傳統川菜,滔滔不絕,許多當時的人、景、物他都能如數家珍地說出來,不褒不貶、尊重歷史;坦坦蕩蕩的廚師本色,贏得了同行的尊重。這次談到傳統川菜蒜泥白肉,他的冷菜熱吃一說讓我吃驚不小,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蒜泥白肉還可以這樣做。
支持這一說法的老名廚不少,像81歲的黃興華師傅,他是目前成都從事川菜烹飪年限最長的師傅之一。但也有師傅對蒜泥白肉的制法持另外的觀點,即“冷吃冷做”,如68歲的劉心一師傅。
劉師傅15歲入行就在成都福興街的竹林小餐專門做蒜泥白肉,一干就是18年。作家向東在《路邊的川菜史1》中提到“竹林小餐之白肉”,稱竹林小餐的蒜泥白肉因其片工和風味獨特而享譽蓉城。過去,成都市民大凡說起白肉,必定是“竹林白肉”。竹林小餐制作的蒜泥白肉的過人之處在于其用料、煮肉、片肉及調味四大要素。
無論是以陳伯明師傅為代表的冷菜熱吃,還是以劉心一師傅為代表的冷菜冷吃,蒜泥白肉都在成都及至四川全省各地市鄉鎮各領風騷。兩種做法沒有對與錯,更不分是否正宗,恰好印證“適口者珍”這一樸實并被廣泛遵循之烹調哲理。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蒜泥白肉呢?
首先要從白肉說起, 白肉多指生豬肉加熱成熟之后的顏色變化,和白切雞是同一道理。那么,為什么同屬家畜類的牛肉和羊肉煮熟之后不叫白肉呢?美國學者羅伯特·沃克在《愛因斯坦的廚房》一書中如此解釋:“不同的動物肌肉里含有肌紅蛋白分量不同。豬肉中所含的肌紅蛋白比牛肉所含的少,鼓吹吃豬肉的人號稱豬肉是‘另類白肉’。”所以將煮熟的豬肉稱為白肉還是有道理的。
蒜泥白肉的前身是涼拌肉。只不過涼拌肉的選料更為寬泛些,既可用豬的后腿肉,也可選豬腦殼肉、拐子肉或豬肘子等。
其次,白肉為什么要搭配蒜泥,這是有講究的。大蒜含有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丙基烯丙基二硫化物三種辣味成分,其中以蒜素的生理活性最大,有助于抑制豬肉的腥臊氣味,特別是一些沒有閹過的豬肉。
最后,如何制作蒜泥白肉呢?其烹制過程相對簡單,主要分為選料、煮料、刀工和調味四個階段。
選用閹過長大的土香豬,用后腿部位,每個腿位大概能取5斤~6斤;
將豬皮刮洗干凈,切成幾塊,放入鼎鍋中,用溫水煮至七八成熟,撈出,用紗布蓋好;
客人點單后,將煮好的豬肉放進鼎鍋里再燙一下,撈出,趁熱用刀將白肉片成薄片,因拋向空中能像云一樣飄起、摔在墻上能粘墻不掉,故又稱為“云白肉”;
將片好的白肉裝盤,不墊底料,依次放一層復制過的紅醬油、一層紅油和搗成蓉的蒜泥即可。
春季若再放上一點燙熟的香椿芽,味道更香。這是作為冷菜的做法。
而冷菜熱吃則是由做吊鍋的師傅將片好的白肉再放入抄瓢內,入沸水鍋中冒一下,瀝干水分,趁著熱氣,裝盤,澆上調料即可。(文|胡曉遠 插畫|鄭莉)(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胡曉遠: 麻辣川菜之熗鍋鯉魚
下一篇:胡曉遠:是軟炸扳指還是炸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