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11:55 瀏覽量:18042 來源:中國食品網
《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表示,中國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別為10.9%和35.7%。2017年11月,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更新世界糖尿病地圖數據顯示,全球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8.8%。其中,中國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者1.14億人,20歲以下糖尿病患者人數4.7萬人。這么多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從何而來呢?
■ 關注遺傳傾向
眾所周知,糖尿病是具有遺傳傾向的疾病,目前研究認為Ⅰ型糖尿病的發生主要為遺傳因素,但環境、病毒感染等因素也是造成其發生的原因。Ⅰ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由T淋巴細胞介導,胰島β細胞被攻擊破壞,引發炎癥,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發病,需要外源胰島素進行治療。如果治療不當或不及時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讓患者家庭承受不小的經濟負擔。
近三十年來,國內外已有大量資料表明Ⅱ型糖尿病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素華醫生研究發現,家族性Ⅱ型糖尿病家系組患病率34.3%是群體患病率1.3%的26倍,先證者一級親屬患病率28.3%是群體親屬患病率1.5%的18倍,同胞患病率為44.4%,子女患病率為9.7%,雙親之一或兩者均為糖尿病患者的家系占83.9%,呈連續傳遞。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發展,目前有超過250種基因被研究認為與遺傳相關,如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醛糖還原酶及鈣蛋白酶10等,還有學者提出“節約基因”學說,人體自帶的節儉基因(尤其是亞洲人)不能適應由饑餓到富裕的轉變,并有學者表示基因在此過程中發生了甲基化,并導致Ⅱ型糖尿病的發生。
由此可見,無論是Ⅰ型還是Ⅱ型糖尿病,均呈現出遺傳傾向,只要你的4代之內沒有親人患有糖尿病,那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大半。
■ 杜絕不良嗜好
長期吸煙會導致人體內的尼古丁含量增加,而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對尼古丁的應答相當敏感,胰島素又深受胰島β細胞中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的影響,進而遏制乙酰膽堿的活性,降低了胰島β細胞對胰島素的釋放及所釋放胰島素的活性,使胰島素量減少和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吸煙飲酒等成癮性高,具有誘發Ⅱ型糖尿病的風險,無此嗜好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 堅持控制飲食
人們在忙綠的一天之后經常參加各種飯局、酒局來滿足自己的味蕾,長此以往好多人都吃成了“啤酒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認為,通過中醫臨床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發現,肥胖和超重是Ⅱ型糖尿病及Ⅱ型糖尿病前期的主體人群。《黃帝內經·素問》有云:“此肥美之所發也,……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現代研究表明,肥胖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由此可見,肥胖是導致Ⅱ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而控制飲食,可以在保證每天供能的同時又沒有過多的脂肪堆積,遠離肥胖就是遠離Ⅱ型糖尿病。
■ 調整微量元素
部分無機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胰島素的合成、分泌、貯存、活性以及能量底物代謝起著重要作用。
重慶市石油醫院醫生郭偉研究表示,鋅轉運體8參與胰島素合成、儲存和分泌過程,且胰島中鋅含量最高。硒有抗糖尿病和胰島素替代作用,與Ⅱ型糖尿病之間呈“U”型關系。維生素C、D攝入量的增加也有利于減少Ⅱ型糖尿病的發生。身體無相應的微量元素缺乏,自然能遠離很多疾病。值得一提的是,視黃醇結合蛋白4是一種新的脂肪因子,參與了胰島素抵抗,與Ⅱ型糖尿病密切相關。
■ 保證適當運動
隨著現代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人們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幾乎整天都坐在辦公室里,運動的機會少之又少。體力活動不足,而能量又攝入過多,進而導致肥胖,進一步影響到胰島素受體數目及親和力,導致高血糖。肥胖可以導致糖耐量受損和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適當的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并改善糖耐量。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每一個細胞之間都與其他細胞有著聯系,身體上的微小變化也預示著疾病的發生。根據2013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臨虹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常務副院長胡永松團隊關于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研究報告顯示,中國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6.5%、32.2%和49.2%。也就意味著近4成的成年人對于自己是否患病并未知曉,如能及早注意身體變化,每年做身體檢查,就能早發現早治療。
在糖尿病的諸多因素中,以遺傳因素最重要,它決定了個體對糖尿病的易感性。高血壓、高血脂和超重肥胖與糖尿病有著相同的病理基礎—胰島素抵抗,可合并糖尿病發生。體力活動不足、高能量高脂肪飲食、持續或過大心理應激、累積吸煙量過大和長期酗酒是糖尿病發生的因素,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糖尿病。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糖尿病的良藥。
(張峻康 李丹)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 米易縣市場監管局保障全國皮劃艇公開賽餐飲安全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 成都市農村群宴食品安全現場會在金堂縣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