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 13:46 瀏覽量:17210 來源:中國食品網
寄居在腸道中的多樣性豐富且物種繁多的微生物是宿主代謝的重要參與者,在宿主的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免疫調節、疾病防御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預防和治療一些疾病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甚至有人已經提出了“菌群療法”。然而,腸道菌群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飲食、地域、年齡、民族等均與腸道菌群組成密切相關。即便是同一個體的腸道菌群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條件如飲食、作息、疾病狀態、季節變遷等的影響,這些差異和變化告訴我們,腸道菌群調控應該以個體為單位,在充分了解宿主腸道微生物組特點的基礎上開展腸道菌群個性化調控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益生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量時能夠對宿主身體健康產生有益影響”。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是益生菌菌株的重要來源,眾多分離株具有長期安全使用的歷史。其中,一些菌株作為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影響腦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天然制劑,在醫療保健和替代醫學領域應用廣泛。全球范圍內關于益生菌與腸道菌群的研究報道層出不窮,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國外的一些益生菌菌株,基于我國人群腸道菌群特點開發的益生菌鳳毛麟角。同時,益生菌與腸道菌群的互作機制研究仍然不夠深入,尚不清楚益生菌是如何作用于宿主腸道菌群,進而緩解、改善某些疾病癥狀。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人口基數大,飲食文化差異極其顯著,擁有高度復雜和豐富的腸道菌群,這為益生菌與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提出了挑戰。
張和平教授 簡介
張和平,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2012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2015年入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先后獲“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2015年)、農業部2017年度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
現任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奶制品加工重點實驗室、乳酸菌篩選與乳品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負責人。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TheISME Journal、Microbiome和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等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開發的多種益生菌菌株廣泛應用與食品工業,醫療健康,動物養殖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