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2 17:30 瀏覽量:13457 來源:中國食品網
前言: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必須清醒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再接再厲、精準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確保堅決打贏脫貧這場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作為行業學會,應該在“脫貧攻堅戰”中做些什么?四川省微生物學會在思考、在探索。四川省微生物學會是四川省科協的組成部分, 也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微生物學科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還是發展微生物學科學技術的中堅力量。學會在工作中,圍繞微生物學的學科優勢與人才優勢,重點加強開展微生物學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促進高、特、新微生物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在雙創中實現了“小小微生物,成就大產業”。
國家實施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后,四川省微生物學會認真學習領會有關精神,立足學會實際,發動學會專家們,利用自身專業技術知識,服務鄉村振興,依靠科技帶動產業創新發展。
在四川省食用菌專家團隊中,有多位是四川省微生物學會成員,專家們在服務工作中吃苦耐勞,不懼風雨烈日,到四川深度貧困地區與當地農民種植戶心連心吃住在一起,手把手教種植技術,使廣大農民群眾看到了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希望,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貧工作,得到當地貧困山區致富、種植戶的高度贊許和肯定。也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
創新務實服務得到贊許和肯定
2018年12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內刊《領導參閱》第34期,全文采錄了四川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42團,專家撰寫的《民族地區特色產業扶貧研究—以甘孜州羊肚菌產業為例》調研報告。
2019年1月14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在此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請斯丹同志參閱。對于我省農村農業發展案例分析很有益,也是調查研究的一種方式。”
隨后,1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堯斯丹參閱有關材料后,繼續在此調研報告上作了批示:“請秀彬、宏葆同志貫徹尹省長批示,深化產業發展調研、創新方式,大力發展我省農林產業。”
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微生物學會、中國食品報四川記者站,一直關注這這支特殊隊伍的愛心助力脫貧攻堅行動。中國食品報四川記者站編輯部把專家們一年來的部分服務足跡作簡要匯總,以“助力四川扶貧攻堅 四川微生物學會在行動”為題,展示他們的默默奉獻,向榜樣學習,向先進看齊,通過我們每個人力所能及的付出,可以匯聚成為磅礴之力,共同助力四川扶貧攻堅目標如期完成。
報道之一:
食用菌專家為脫貧攻堅開良方
2018年3月21-22日,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李小林博士及團隊成員葉雷,前往瀘州市敘永縣水尾鎮開展羊肚菌栽培現場會,會后前往古藺縣桂花鄉、敘永縣水潦彝族開展食用菌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工作,為深度貧困地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李小林博士(右一)在田間地頭為種植戶傳授羊肚菌栽培技術
2018年3月21日,“烏蒙山區羊肚菌高效栽培”項目現場會在敘永縣水尾鎮廣木村舉行,該鎮黨委書記徐茂、副鎮長胡洪東、廣木村第一書記喻小林、廣木村村支書周德位、西溪村村主任辜遠滿、敘永縣扶貧局相關人員及試種羊肚菌的7戶貧困戶村民約30余人參加了此次現場會?,F場會上,李小林博士對羊肚菌栽培技術要點和環節進行了詳細講解與指導。
隨后,團隊前往西溪村試種的5畝羊肚菌基地進行了技術指導。此次現場會效果獲得鎮、村領導的肯定和贊許,兩村都希望今后繼續開展食用菌技術引進,繼續培養專業技術骨干人員,為后期村、鎮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基礎,為脫貧攻堅做貢獻。
3月22日,受敘永縣水潦彝族鄉范小青的邀請,在該鄉黃獅村第一書記金偉、大壩村第一書記郭軍和田壩村第一書記許建軍的陪同下,對三個村的平茹、羊肚菌和大球蓋菇栽培及相關氣候、土壤等適應性進行了交流評估,并對該地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報道之二:
為涼山產業發展“架橋鋪路”
地域條件不便,信息相對緩的涼山地區,廣大農戶怎樣才能學習掌握食用菌栽培技術知識,5月8日至5月11日,四川食用菌專家團隊通過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相關部門單位牽線搭橋組織,走進涼山地區上門服務作技術培訓輔導,深入一線為參訓學員解疑答惑,助力鄉村振興產業扶貧。
專家團隊:深入一線解疑答惑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團隊成員姜鄰副研究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李小林博士及成員葉雷等專家,分別在涼山州西昌市和會東縣開展“攀西地區名貴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期間,他們向來自西昌市、木里縣、越西縣、昭覺縣、冕寧縣、會東縣、會理縣、寧南縣等八個縣十余個鄉鎮近260余人,講授了羊肚菌、靈芝等珍稀名貴食用菌栽培技術。
不只是面對面培訓,李小林博士等專家還來到會東縣寶園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生產現場,手把手指導林下猴頭菇栽培技術關鍵點。針對貧困戶渴望學習食用菌栽培知識的情況,李小林博士團隊與會東縣江西街鄉大龍村三戶貧困戶建立了對接幫扶關系。此次專家服務團涼山一行,培訓效果較好受到了關注和認可,為地方、學員和專家間搭建起技術溝通的橋梁。
地方部門:牽線搭橋全力支持
據李小林博士介紹,此次能成功搭建起地方、學員和專家間的技術溝通橋梁,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專家團隊聯合四川金地田嶺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涼山州農牧局、涼山州農工委、會東縣科知局、會東縣農牧局、越西縣農牧局、昭覺縣農牧局、西昌學院和西昌市食用菌協會等單位開展培訓活動,得到單位的全力支持。由于有地方政府的牽線搭橋,專家團隊才能在陌生的大小涼山彝區順利開展培訓活動。
參訓學員:渴望求知因材施教
在參與此次培訓的260余學員中,有農業科技人員、企業科技人員、食用菌專合社技術人員、農技人員和食用菌種植戶。盡管學員文化程度不一,卻表現出極高的求知欲。
面對大家都知識的需求,專家團隊因材施教,在面對面授課、手把手現場指導后,還在培訓會發放了《羊肚菌栽培技術手冊》、《攀西地區塊菌資源撫育方案》、《野生菌識別圖》和《食用菌栽培技術紙》等技術資料300余份,為食用菌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種植戶等答疑解惑,幫助學員解決食用菌栽培管理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針對參訓學員的關注點,培訓過程中,專家們重點講授了羊肚菌的基礎知識和土壤選擇、羊肚菌栽培技術和新模式及靈芝高效栽培技術等,受到學員好評。為方便學員解決問題,此次專家團隊專門創建了微信技術交流群,保證了培訓后專家與學員的有效溝通。
報道之三:
走進甘孜州開展栽培技術培訓
2018年6月5日至6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聯合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在甘孜州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專項培訓會。此次培訓會對來自丹巴、瀘定、康定等八個縣(市)的100余基層技術人員和種植戶進行了技術交流,發放技術資料400余份。
這是四川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和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聯合行動主動落實精準脫貧攻堅部署,探索珍稀食用菌特色產業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思路。更好的開展好“高原藏區特色食用菌培訓技術”、“深度貧困縣科技扶貧萬里行活動”相關工作。
會上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甘炳成所長、甘孜州農科所楊開俊所長、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姜鄰副研究員、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李小林博士、甘孜州農科所唐明先主任等專家,分別作了《羊肚菌產業發展回顧與展望》、《羊肚菌基礎知識及土壤選擇》、《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措施》、《羊肚菌栽培與加工技術》等技術專題報告。
報道之四:
四川黃背木耳實現突破 新菌株填補選育空白
5月30日,四川食用菌創新團隊、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李小林博士團隊,聯合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毛木耳和藥用菌栽培崗位團隊、四川什邡昊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多方合作選育的兩個黃背木耳新菌株,正式通過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田間技術鑒定。
本次鑒定會專家組由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曾先富研究員、四川省農業廳楊莉高級農藝師、四川省種子站沈麗推廣研究員、四川省品種審定委員會鄧麗推廣研究員,和四川省種子站盧躍華推廣研究員等組成。專家組通過現場考察,聽取課題組匯報,查閱相關資料,經質詢并認真討論后,一致認為:“昊陽黃背1號”和“昊陽黃背2號”新菌株親本來源和選育過程清楚,遺傳性狀穩定,子實體形態田間表現一致,是不同于現有栽培品種的新菌株。
什邡昊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進行黃背木耳液體菌種工廠化生產的企業。此次新菌株的選育,立足于黃背木耳產業工廠化發展的方向和需求,結合工廠自動化制袋、滅菌和接種等環節,構建了配套液體菌種生產技術體系,避免了農法生產中消毒接種環節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的傷害。
據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李小林博士向記者介紹,通過研發團隊近三年的推廣應用,新菌株在四川什邡、中江、金堂等地實現新增產值3025.24萬元,新增利潤1214.43萬元。“昊陽黃背1號”和“昊陽黃背2號”新菌株填補了我國黃背木耳液體新菌株選育的空白,對促進我國黃背木耳品種升級換代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報道之五:
專家指導阿壩州產業扶貧
6月6日-7日,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江華明博士邀請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李小林博士團隊,前往四川阿壩州小金縣結斯鄉木洛村開展特色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工作。同行的還有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紀委書記張勇、黨委辦公室主任李成文和結斯鄉黨委副書記黃石等。
專家團隊一行先到了結斯鄉木洛村香菇基地與種植戶面對面進行了技術交流,對種植中面臨的滅菌、品種更新、栽培配方優化等問題提出了可行建議。隨后李小林博士做了題為《香菇與羊肚菌栽培技術》的專題報告,并到該村羊肚菌基地進行反季節栽培技術指導。江華明博士對該村的萵筍病害防控、小米種植等技術問題進行了現場解答,并對后續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手把手教村民種植技術
此次專家一行,全面指導了該村特色經濟產業所面臨的技術問題并提出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期為該村找到特色產業發展的方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報道之六:
丹巴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
2018年6月27-28日,按照四川省委組織部關于“科技扶貧萬里行”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積極響應“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隊首席專家、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黃忠乾副所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李小林博士、西南科技大學劉超洋博士、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陳杭高級農藝師、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甘佳助理研究員等一行6人,赴甘孜州丹巴縣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專項培訓會和扶貧專項調研。
6月27日,專家一行對丹巴縣水子鄉水子一村進行了產業調研。全村共種植羊肚菌24畝,共14戶含貧困戶1戶,2018年全村平均產量近700斤/畝,效益為3萬余元/畝,純利潤近2萬元/畝。該村村支書黃連貴向專家表示,老百姓種植熱情高漲,脫貧致富信心倍足,計劃2018年全村再發展50畝羊肚菌。據丹巴縣農牧科技局的調研數據顯示,水子鄉水子一村的羊肚菌產量情況并不是個例,今年全縣4000余畝羊肚菌均喜獲豐收,成效顯著。6月28日,“科技扶貧萬里行”專家聯合了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丹巴縣農牧科技局和丹巴縣委組織部人才辦,對來自丹巴縣的150余基層技術人員、種植戶和貧困戶進行了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發放技術資料500余份。會議由丹巴縣農牧科技局蔣朝軍總農藝師主持,邀請丹巴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波致辭,并邀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姜鄰副研究員和王勇副研究員、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唐明先主任、丹巴縣委組織部人才辦副主任沙爾江、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亞馬仁真等共同參與。會上,李小林博士和姜鄰副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羊肚菌基礎知識及栽培技術》、《羊肚菌栽培關鍵技術》的專題報告,然后蔣朝軍總農藝師和亞馬仁真分別解讀了2018丹巴縣羊肚菌產業扶持政策和羊肚菌保險相關事宜,唐明先主任再對甘孜州羊肚菌發展情況進行了總結和匯報,最后專家一行與丹巴縣羊肚菌種植戶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答疑解惑,解決羊肚菌栽培中的“疑難雜癥”,為丹巴縣羊肚菌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會后,專家一行召集丹巴縣農村實用技術骨干人才、科技示范戶和貧困戶8人開展了科技扶貧座談和調研,此次調研不僅了解了各羊肚菌主栽村的產業發展情況、難題困惑以及對專家技術服務團和政府的訴求等,還傾聽了貧困戶種植羊肚菌的成效和困難,感受到了貧困戶對通過種植羊肚菌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報道之七:
服務團在成都開展技術骨干人才培訓
根據深度貧困縣“科技扶貧萬里行”活動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42團任務要求,同時為落實脫貧攻堅的部署,培養藏區深度貧困縣農村實用技術骨干人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聯合相關部門于2018年7月11~12日在成都開展了農村技術骨干人才培訓。
7月11日,培訓會議在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會議室召開,由“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42團首席專家黃忠乾主持,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書記黃芳芳出席并致辭。此次培訓會邀請了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甘炳成研究員、省農科院園藝所紀委書記謝紅江研究員、省農科院經作物所副所長張超研究員、省畜牧科院飼料研究所副所長劉進遠研究員等8位專家對來自康定市、道孚縣和丹巴縣的15名技術骨干人才進行了培訓,并發放了相關的技術資料。
培訓會上甘炳成研究員作了題為《羊肚菌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專題報告,一方面概述了羊肚菌產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提出了羊肚菌產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謝紅江研究員以詼諧幽默的方式為學員傳授了蘋果、甜櫻桃種植技術;省食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彭衛紅研究員介紹了食用菌高效栽培與質量安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毛木耳和藥用菌栽培崗位骨干成員李小林博士則為學員呈現了一堂食用菌研究基礎及試驗設計課程,并進行了現場示范;另外,省農科院經作所張超研究員、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飼料研究所劉進遠研究員、四川金地田嶺澗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李心培及四川農業大學張波博士分別作了《高原中藥材種植技術》、《生豬養殖技術》《羊肚菌營養袋制作技術》和《黑木耳栽培技術》的報告。培訓會上各位專家與技術骨干人才進行了面對面交流互動,大大提升了技術骨干人才相關產業的技術能力。
7月12日,在“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42團首席專家黃忠乾及團隊成員苗人云、張波的帶領下,技術骨干人才參觀學習了成都匯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中延榕珍菌業有限公司,了解了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先進技術,并與匯菇源董事長李宗堂及中延榕珍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建林、廠長王德勇進行了技術交流。
此次培訓會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著力為甘孜藏族自治州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助力“脫貧攻堅”,提高農村實用技術骨干人才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報道之八:
道孚縣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和扶貧專項調研
2018年8月7-9日,按照四川省委組織部關于“科技扶貧萬里行”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積極響應“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42團隊首席專家、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黃忠乾副所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李小林博士、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楊開俊所長、唐明先主任和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飼料研究所劉進遠副所長等一行6人,赴甘孜州道孚縣沙沖鄉和甲斯孔鄉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專項培訓和扶貧調研工作。
8月8日,在道孚縣農牧科技和供銷合作局甘小梅總農藝師和陳慧股長的陪同下,專家一行趕赴道孚縣沙沖鄉開展黑木耳栽培技術專題講座及現場培訓會和產業調研工作。會上,首席專家黃忠乾和唐明先主任對農技人員和農戶等30余人開展了高原段木黑木耳生態栽培技術的培訓。會后,專家一行在鄉長楊建華的陪同下,前往下寨村段木黑木耳種植基地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
次日,在道孚縣委組織部龐遠清副部長及道孚縣農牧科技和供銷合作局陳慧股長的陪同下,專家一行赴道孚縣甲斯孔鄉開展了現場技術培訓和產業調研工作。據了解,甲斯孔鄉443戶2510人(貧困戶129戶656人),在省農科院與甘孜州“院州”合作項目扶持下于2014年開始種植黑木耳,目前全鄉9個村中7個村整村發展黑木耳59.2萬棒,2017年全鄉木耳產量實現6650多斤,產值133萬元,帶動了全鄉127戶貧困戶增收,69戶實現脫貧。陪同調研的還有甲斯孔鄉鄉長擁登降措、郫都區城管局辦公室主任高術明、郫都區城管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中隊長馬林、郫都區民政局福利中心副主任何強和郫都區潤泓子公司工程部部長曹繼平。
此次調研和培訓不僅了解了甘孜州道孚縣黑木耳產業發展情況、難題困惑以及對專家技術服務團和政府的訴求等,還提升了該區域農戶的高原段木黑木耳栽培技術。道孚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省農科院和州農科所的技術幫扶下,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將“小”木耳變成高原脫貧攻堅的“大”產業,讓廣大農牧民成為“感黨恩、愛祖國、守法紀、奔小康”的新型農牧民。
報道之九:
康定開展羊肚菌栽培技術田間培訓
2018年11月5日至8日,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服務團42團首席專家黃忠乾帶領李小林博士、劉超洋博士、陳杭高級農藝師和唐明先高級農藝師前往康定市三合鄉新五大寺村、江壩村,孔玉鄉崩沙村、折洛村、色龍村,姑咱鎮日地村;丹巴縣格宗鄉江達村、川主廟村、王家山村,革什扎鎮卓斯尼村,半扇門阿娘溝一村,水子鄉水子一村等地開展羊肚菌栽培技術田間培訓,并為各地技術骨干和土專家帶去了食用菌、水果、家禽、中藥材等10本栽培養殖技術資料和溫濕度計、便攜式酸堿度與光度測試儀等。
報道之十:
前往涼山開展羊肚菌產業服務
2018年11月14日到16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李小林博士和團隊成員葉雷代表四川省食用菌協會、四川省微生物學會食用菌技術服務團隊,前往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順河村、馬頭山村、彎德村、戈衣村和聯合村等地,開展羊肚菌產業調研和栽培技術指導。陪同調研和技術指導的有會東縣人民政府楊恩年副縣長、會東縣農牧局多經站朱富華及會東食用菌創新團隊成員。服務團一行心系群眾扶貧增收,產業幫扶地方經濟發展,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稱道。據了解,今年以來,李小林博士團隊已在會東縣開展了多項技術服務工作。
林下松露原位撫育工作:為對松露破壞菌塘開展原位修復工作,團隊在撒者邑鄉開展了林下松露撫育示范,撫育面積約30畝,涉及撫育菌劑梯度施加和農林保水劑梯度施加系列試驗研究,下一步擬將推廣到100畝的示范。
2個猴頭菇新品種通過省級田間技術鑒定:團隊聯合會東縣寶園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開展猴頭菇新菌株的選育工作,其中“會東猴菇1號”和“會東猴菇2號”在本年度通過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專家田間技術鑒定。并向該合作社提供了大球蓋菇、黑皮雞樅等食用菌菌種,從技術上幫扶企業發展。
2018年農業科技部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工作:團隊積極推動農業農村部將會東縣作為全國首批“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項目試點縣,并聯合會東縣農牧局開展羊肚菌大田高效栽培技術協同推廣工作,團隊免費贈送會東縣20畝羊肚菌菌種和營養袋(價值10萬元),并輻射帶動會東縣200余畝羊肚菌栽培,并通過手把手教學在會東縣培養8名本土技術骨干。
幫扶江西街鄉3戶貧困戶:通過經濟補貼(每戶已發放2000元人民幣)和擬通過食用菌栽培幫扶江西街鄉3戶貧戶脫貧。
松露示范基地建設和菌根苗栽培示范推廣:團隊及時跟進前期在會東縣與山松農業有限公司建立的10畝松露試驗示范基地并跟進菌根檢測、基地維護等工作,并開展約6畝地(300余株)的菌根苗栽培示范。
開展技術培訓工作:針對會東縣本土農技人員、種植戶和貧困戶等150余名開展了2場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會。
成績得到領導贊許充分肯定
2018年12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內刊《領導參閱》第34期,全文采錄了四川科技扶貧萬里行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42團,專家撰寫的《民族地區特色產業扶貧研究—以甘孜州羊肚菌產業為例》調研報告。
2019年1月14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在此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請斯丹同志參閱。對于我省農村農業發展案例分析很有益,也是調查研究的一種方式。”
隨后,1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堯斯丹參閱有關材料后,繼續在此調研報告上作了批示:“請秀彬、宏葆同志貫徹尹省長批示,深化產業發展調研、創新方式,大力發展我省農林產業。”
該份報告立足于民族地區實際情況,就四川甘孜州高原羊肚菌產業發展成效與典型案例、存在問題與潛在風險進行了梳理,并針對性的提出了甘孜州羊肚菌產業發展的思路、定位、方向和路徑,為推動甘孜州高原羊肚菌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據了解,技術服務團一行,與深度貧困縣特色產業發展種植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解決了種植戶實際生產面臨的技術問題,對產業發展思路等進行解答,對實現鄉村振興,助力產業提檔升級,實現羊肚菌穩產、高產和高效,打造高原特色羊肚菌品牌意義重大。
四川省食用菌服務團隊成員 (參加科技下鄉服務的主要成員)
甘炳成,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黃忠乾,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彭衛紅,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微生物室主任、研究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譚 偉,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
唐 杰,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
李小林,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
賈定洪,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
姜 鄰,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
唐利民,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
苗人云,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葉 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策劃、統稿/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孫群;中國食品報四川記者站執行站長:葉青
組稿/李小林 苗人云 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