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15:45 瀏覽量:22278 來源:中國食品網
訪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洪利
1967年出生于普通農戶家庭的張洪利,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到綏芬河做生意,之后一直在俄羅斯和意大利從事進出口貿易,2010年生意小有成就的他回到家鄉再次創業,籌資1.1億元創辦了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創業之初他便確定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的發展思路。不但使企業成為當地一家集生產、加工、生態養殖、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業現代化企業,在走出了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
張洪利在雜糧基地
堅定初心 矢志不渝
作為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雙陽河流域出生長大的農民的兒子,張洪利在一次回鄉省親時,吃著媽媽蒸的米飯,沒有了當年的味道。想起兒時雙陽河畜牧場每年在靠近雙陽河邊種的幾十畝水稻,只有到春節三十晚上能吃到一頓大米飯,今天的飯怎么是這個味?是媽媽舍不得錢?買的米不好?還是媽媽年齡大了?蒸飯的技術退步了?帶著這樣的疑問,張洪利買來最貴的大米自己動手蒸起飯來,但嚼到嘴里還是沒有印象中的那個味道。晚飯后,去鄰居伯伯家串門,看到伯伯家備春耕儲備的滿屋化肥,想起飯不好吃的事情,就和伯伯談論起來。伯伯是位莊稼地的行家里手。種地伯伯感慨地說:“現在的糧食,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糧食是增收了,可是口味變了”。
伯伯一席話深深觸動了張洪利,一個晚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第二天大早起來,繞著雙陽河走著、思索著。
看到雙陽河畔片片荒地,汩汩涌動的泉水,心思一動,我為啥不能回家種地呢?回歸原生態的種植方法是不是就能吃到兒時的米飯了呢?
說干就干,他把自己的想法對村書記說了出來。書記中肯地提醒他:“孩子,你這樣做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啊,老的耕作方法,糧食的產量會差一倍啊。”張洪利毫不猶豫的說道:“為了吃到安全可口的糧食,我認了。”當天就與村委會達成租賃2200畝荒地的30年合同。開始了“海歸”農民生活。
經過幾年開墾,大片稻田呈現在眼前。無數次跑省城請專家指導,嚴格按有機種植模式耕種。從逐年減少到最終不用化肥農藥,產量大幅下降使他而入不抵出,但張洪利依然堅持走有機糧食生產道路。
張洪利說,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整個拜泉縣生態破壞非常嚴重,干旱、風沙、洪澇、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疊加出現,全縣森林覆蓋率下降至3.7%,黑土層厚度由1米銳減到30厘米,年流失表土厚度達4毫米,坡地種田跑水、跑肥、跑土嚴重。隨之而來的是生態性貧困,糧食畝產不足百斤,農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縣域經濟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拜泉戴上了“全國貧困縣”帽子。然而,正是在拜泉縣幾代人30年多來的共同努力下,在持之以恒的生態農業建設實踐下,情況得到了徹底改變。全縣通過植樹造林,治坡治溝,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提高到23.7%;坡耕地泥沙流失量減少89%,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1%,連續20多年未發生風剝地,糧食畝產由1980年的9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900多公斤。
張洪利說:“父輩的艱辛努力,才有了今天拜泉的青山綠水,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傳承發展和保護好眼前的一切。”
老一輩的這種精神,深深的打動和鼓舞著張洪利,使他更加堅信自己選擇的正確。就這樣在八年的時間里,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張洪利終于摸索出一套生態循環農業成熟經驗。
張洪利表示:“我始終堅信,有這么好的生態環境,我家鄉的這片土地,是可以生長出最好糧食作物。”
據介紹,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得名。巴拜泉又名八百泉,蒙語叫做巴拜布拉克,巴拜蒙語意即寶貝,而布拉克意為泉水,合稱為“寶貴的泉水”,故縣名為拜泉。曾被聯合國工發組織命名“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屬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東北四大糧倉之一,曾獲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第三屆地球獎,素有“拉不敗的拜泉”之美譽。
而張洪利所選的地塊內,便有三口常年自噴的泉眼,水質清冽甘甜,PH值8.5左右。屬于純天然弱堿性水質,且所處位置為雙陽河和二道河流域,地下水源有著豐富的地上河流補給。
“影響稻米品質的主要因素有氣象生態、土壤肥力、 灌溉水質農藝技術等。氣候因素中溫度影響最大,其次是料和水分,土壤類型不同品質也有不同,沙壤土、鹽堿地生產的稻米味道要好于泥炭土。而我們這里有這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弱堿性水資源,再加上我們拜泉縣純凈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和土壤積溫,這一切真是老天的恩賜。”張洪利告訴記者。
無塵包裝車間
鴨稻共棲 成功創業
2010年,原本為了豐富生活,在種植基地水面養殖幾百只鴨子。突然一天幾十只鴨子跑到稻田里了,張洪利和工人們驅趕一下午,還有很多沒有驅趕出來。張洪利無奈的放棄了,生氣的對工人說:“別驅趕了,以后也別喂它們,餓死拉倒。”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稻田里的鴨子活的很健壯,奔跑能力日益加強,想趕出來更費勁了。大約一個月后的一個黃昏,張洪利坐在稻田邊看著稻苗,突然發現,有鴨子的稻田稻苗稀了很多,他急忙走過去仔細查看,看到雖然稻苗稀疏一些,但是,雜草也明顯比其他地塊少,并且秧苗明顯強于其他地塊。中國食品網
張洪利開始帶著疑問四處查詢,才知道這樣的耕作稱為鴨稻共棲,鴨子嬉戲田間起到中耕渾水作用,鴨的糞便排到水中又達到施肥的效果。于是,他每日觀察鴨子和稻子的長勢,秋收時與其他地塊分開收割。碾磨后,用兩樣大米分別蒸出米飯,品嘗后有鴨子的稻田產的米,口感、色澤明顯優于其他稻田大米。第二年張洪利刻意把鴨子放到稻田去,并且擴大了面積。年底,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國食品網
鴨稻共棲
就這樣,一年年試驗,積累經驗終于在鴨稻共棲種植上取得了成功。于2012年創建了自主品牌“八百泉”有機鴨稻米。基地地處雙陽河北岸和二道河流域、此區域是天然屏障,隔離污染。其自開發的水源屬于天然弱堿性水,曾聘請專業專家對基地進行多次勘測,研究探討后發現此地下泉水有利于水稻生長,可自循環形成天然生態系統,未來可獨立形成飲用水項目。
鴨稻米顧名思義就是稻田養鴨,他們采用從雛鴨到成鴨一直保持鴨子與水稻同步生長的辦法,在長達60—70天持續不斷地中耕渾水、刺激水稻生長的功能,則可以說人類即使借助于機器恐怕還難以做到。稻鴨共作是利用役用鴨旺盛的雜食性,利用鴨子在水田里穿梭、行走,水稻田間雜草可以全部吃掉、踏沒, 鴨子身體散發出來的氣味趨避或吃掉害蟲、摩擦刺激水稻葉片,有效提高了水稻防病菌的能力, 利用鴨子在水田里穿梭、行走達到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渾水效果。鴨子在田間生活過程,排出糞便為水稻生產提供有效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真正達到有機生產目的。鴨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為鴨提供勞作、生活、休息的場所以及充足的水源和豐富的食物,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鴨肉也可以食用。從而形成了種養復合循環生態型農業發展模式。公司投資引進日本、瑞士的高端有機米生產設備,對有機鴨稻進行深加工,開發新產品,安置周邊農民就業120人,人均年工資達到2.4萬元。培養了一批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為當地農民再創業奠定基礎。抓住政府推進互聯網+的契機,組織“有機鴨稻米、有機綠色雜糧”產品進入淘寶網、天貓網等電子商城線上銷售;在此基礎上配套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自主研發18方位全程監控系統,建立了二維碼質量追溯系統。使整地、催芽、育苗、插秧、收獲、加工、包裝、運輸等全過程一覽無余,無論基地實時監控還是質量追溯,在國內同業中均屬前列。其中主打的“紅谷子月子米”營養成分十分豐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無污染控制,經綠色基地種植全部施用農家肥,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傳統工藝加工,100%保留了營養成分,有機小米里含有諸多的礦物質和鋅、銅、硒、錳、碘、等微量元素,對人體維持機能和促進健康有著良好的作用。中國食品網
企業的發展得到了各界的認可,2015年榮獲米蘭世博會最佳可持續發展農業企業獎。這家公司還先后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市級龍頭企業,“市級十佳優秀企業”,成為“國際綠色產業協會終身會員”。該企業榮獲“中國綠色有機食品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民族標桿品牌”“GIA國際綠色有機農業示范推廣產品”等。2014年“八百泉”牌有機鴨稻米在第十二屆(青島)國際綠色有機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15年7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以“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之黑土地迸發新活力”為題進行報道。在取得社會各界認可的同時,也贏得了合作商家高度信任,2015年在省市領導和省市農委協調下,于2016年初與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對接。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領導在2016年三月初深入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在認可鴻翔亨利米業同時,北京分公司領導也很關注農民及農民企業發展與生存,決定嘗試與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并與鴻翔亨利米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2016年4月14日,與中石化合作“易捷八百泉”有機米正式登陸北京中石化加油站便利店銷售。當年完成銷售600多噸;2017年完成銷售2089噸;2018年由于中石化達成年銷售有機大米3500噸,功能性雜糧1000噸的意向性協議。一直以來,北京中石化的大力支持和鴻翔亨利人的不懈努力,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對未來發展更是信心百倍。中國食品網
黑大豆雜糧田
心系父老 共筑夢想
張洪利告訴記者:“我始終對養育自己的黑土地充滿感恩之情,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夢想也一直激勵著我。近年來,通過發展有機鴨稻,拓寬了我與鄉親們共同創業致富之路。”在談及此事時他說有三個愿望,現在已經基本實現。
愿望一:從健康飲食,決定未來,做百姓身邊的食養專家出發,構建“穩固優質原料基地+綠色有機食品精深加工+規模型專業市場+開發資源型產業項目+休閑觀光旅游”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培育打造國內綠色有機食品產業知名企業。走出傳統大農業,完成多元產品融合發展,走入具有自身特色的全產業鏈農業。
愿望二:開拓網絡市場實現共同創業。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銷售占比逐年提高。通過精深加工項目,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年人均收入24000元。
愿望三:建設基地實現共同創業。大規模輪轉農戶土地及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訂單形式,擴大基地基地面積,帶動農戶發展,幫助貧困人口脫貧。2018年力爭實現銷售收入10500萬元、上交稅金1100萬元,鞏固帶動500戶貧困戶穩定持續增收。
目前,公司已發展成為,占地4.5萬平方米,主要加工大米、雜糧等優質食品的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企業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5億元,可實現稅金1100萬元。
在談及未來時,張洪利這樣告訴記者:公司未來的發展就是,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產業融合力度為“指導原則”。穩固和擴大大米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增加雜糧的深加及秸稈利用項目,形成綠色有機為主,農作物副產品加工利用為輔的產業格局,拉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創立全新的現代化精米加工企業,規范企業管理,提升產品品質,打造有機、綠色、營養、健康經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