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16:38 瀏覽量:23902 來源:中國食品網
紅曲,中藥名,是紅曲霉的菌絲體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紅曲米。其味甘、性微溫,主治飲食積滯、脘腹脹滿、赤白下痢、產后惡露不盡、跌打損傷,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降膽固醇、降血壓、降血脂、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屬藥食同源原料,天然酵素,在食品加工中起發酵、防腐、生香、染色等添加劑與佐料作用。
福建省古田縣是我國乃至世界紅曲的故鄉。據史實可考,紅曲起源于唐代。如唐詩人孟郊“銅斗飲紅酒,拍手銅斗歌”;唐詩人褚載“有興欲沽紅曲酒,無人同上翠旌樓”等詩句。五代至北宋初著作《清異錄》有“紅曲煮肉”之記載。在宋代,紅曲酒坊風行,“江南閩酒中公私醖釀皆紅曲酒”。蘇東坡與眾弟子望月對酌,留下“去年舉君苜蓿盤,夜傾閩酒赤如丹”的詩句;朱熹曾以《酒市》為題,描寫福建紅曲酒的繁榮:“聞說崇安市,家家曲米春。樓頭邀上客,花底覓南郊”;南宋詩話集《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江南人家造紅酒,色味兩絕”;南宋朱翼中《北山酒經》記述了當時制曲釀酒工藝的發展和改良;元吳瑞《日用本草》敘之“紅曲釀酒,破血行藥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宋應星《天工開物》均記載有紅曲制法與功能。北京同仁堂藥酒、福建老酒、龍巖沉缸酒和浙江紹興腐乳等均采用古田紅曲為發酵劑。
縱覽千載歷史,紅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被世人稱為“福曲”“國曲”,有“神曲”之美名。
福建紅曲酒,宛如一顆璀璨的千年明珠,耀眼人世間。福建紅曲酒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唐大中年間(847至860年)的《閩中記》中。正宗紅曲酒,因源于福建,史稱“閩酒”;因色呈橙紅,俗稱“紅酒”。如今,福建紅曲酒三分天下:閩中、閩北和閩西,遍布全省,傳至海內外。中國食品網
陳釀紅曲酒為琥珀色,香氣清雅、口味醇厚。夢回唐朝,詩人李賀《將進酒》詩云:“琉璃鐘、琥珀濃,小糟酒滴真珠紅”;南宋詞人陸游亦嘆“醉到橋邊人不怪”;明航海家鄭和曾在開洋出航辭曰“閩酒開洋禮遇天下”,印證了福建紅曲酒千年歷史文化和揚名于“一帶一路”的史實。中國食品網
自蒼蒼沃野萃取谷物精華,融幽幽清泉化為瓊漿玉液。開壇香萬里,洗甕醉千家。紅曲酒,驚艷了風塵,鮮活了歷史。
紅曲酒,是一種本色酒。她歷經時光的洗禮,歲月的滋養,以非凡之匠心,釀自然之醇厚,赤心天成。
紅曲酒,酒中自有真諦。她可容納百川,但只取一米一水也。
有道是:米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水是酒之血,技是酒之魂。得天獨厚的古田風土人情,成就了中國紅曲故鄉的尊榮。古田紅曲酒釀造采用“口口相傳”和“手把手傳授”的傳統技藝,此亦為中國乃至世界酒壇的一朵奇葩。古田紅曲酒釀造工藝之復雜、原料之獨特、種類之繁多、歷史文化之厚重,令人嘆為觀止。
人生羈旅,何以解憂;游子心里,故土難離。清末民初,紅曲酒是福建千百萬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的精神寄托和鄉愁記憶。據《臺灣酒專賣史》記載,臺灣“宜蘭紅酒”便是清嘉慶七年(1801年)從福建傳來,成為當地祭祀、婚嫁時必飲之酒。
紅曲酒里,有故鄉的“胎記”、無改的鄉音、夢想的歸宿和飲不盡的鄉愁。一杯紅曲酒,滿腔故鄉情。紅曲酒架起了思鄉的千山萬水,融入了游子的家國情懷,心連心、共命運。如今,中華民族復興,如火如荼;“一帶一路”建設,風起云涌。福建紅曲酒將賦以新形象,帶上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作為紅曲和曲醋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林長勇先生,被中國傳統紅曲界譽為“酵素之父”。為傳承、保護和發展中華“國曲”,推動紅曲作為中藥材的道地性研究,一方面,他著書立說,積極推動紅曲制作技藝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他正帶領屏湖紅研發團隊,為繼續提升古田紅曲酒品質攻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有感于此,特作《古田紅曲贊》以記之。
古田紅曲贊
紅曲佳釀琥珀光,匠心非凡傳千年。
米水交融瓊漿綿,神奇紅曲出古田。
青山秀水似桃源,酵素之父勤修煉。
屏湖夢逐國曲香,醉美春光滿人間。
王朝強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 肉粉松成肉松“替身”?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 千年傳承 匠心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