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15:37 瀏覽量:11056 來源:中國食品網
春夏之交的季節,天氣格外涼爽,應都江堰市工會之邀,前往當地參加“都江堰工匠”的評審活動,我負責對從事“餐飲業”的工匠人選進行資格審查和現場考評。組委會安排我們幾位外地來的評委住在一家名為“玉瑞賓館”的四星級酒店。正好,酒店總經理黃午先生是我的學生。我倆亦師亦友,經常保持著聯系。在當晚的接風宴上,他問我想吃什么菜?我毫不客氣地點了一道“干煸鱔絲”,一則因我喜食鱔魚,二則也為專欄文章尋找素材。
鱔魚,又稱黃鱔,善魚、長魚等,古稱鳣、鱔。生活于稻田、池塘、河溝中,四季均產,小暑前后最肥美。鱔魚全身營養價值較高,每百克黃鱔含蛋白質18克,脂肪1.4克,磷206毫克,鈣42毫克,鐵2.5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98毫克。中醫認為其肉味甘性溫,有補虛損、祛風濕、強筋骨、壯腎陽之功,尤其對糖尿病人有輔助療效,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鱔魚在民間的吃法有許多種,記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資匱乏,吃豬肉都要限量,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到逢場的季節,大人們就去趕場,買些黃鱔回來配上萵筍燒一大鍋,再給鄰居好友端一碗過去,算是一種享受,偶爾大哥他們也趁著夜晚,到秧田里去逮黃鱔,由于在抓黃鱔時要破壞些秧苗的生長,生產隊也就常組織民兵或農民,禁止人去逮黃鱔。好不容易偷偷地逮上兩、三斤,拿回家燒來就吃。所以黃鱔燒來吃是我們認為最大眾、最普遍的做法,并且不去骨頭,燒出來的味道即鮮又香。現實許多餐館里依然保留著這一傳統做法。
而黃鱔的另一種做法:“干煸”,則許多人都做不好,飯店里也不賣,為什么呢?因為制作此菜要求的技術高、難度大。樂山市飲食服務公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首次舉辦特級廚師考試,就考住了不少老師傅。首先就川菜烹飪技法中獨有的“干煸”,就非常講究。許多專業書籍如陳學智主編的250萬字由100多名專家、學者,廚師參與編寫并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烹飪工具書《中國烹飪文化大典》,單守慶獨著的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烹飪系統叢書之一的《烹飪技法》均不見其記載。反而是四川出版的一些烹飪書籍可見其專門介紹,如由馬素繁老先生主編的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川菜烹飪技術(上、下冊)》見到了對“煸”的注釋:“煸”,又稱干煸,是川菜特有的烹調方法。煸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不上漿、不勾芡、中火、油量少用中溫油,原料入鍋,用炒勺不停地翻動,手法要靈活,煸熟后,按菜肴要求加入調味品,水分煸干。短短的不足百字,闡明了“干煸”的技術要領。從而也產生了許多干煸系列菜肴,如干煸魷魚絲、干煸牛肉絲、干煸鱔絲、干煸苦瓜、干煸四季豆、干煸筍子等,其中前三種在行業內被稱為三大干煸菜肴,并成為廚師技術等級考試中常出現的菜肴。
在三大干煸菜肴中,難度值最大的就是“干煸鱔絲”,首先在于刀工,魷魚,牛肉都較鱔魚 易切絲成形。而切鱔絲是要動番腦筋的,不能死搬菜譜書上的做法,有的菜譜書是這樣描述切鱔絲的刀法:選肚黃肉厚的大鱔魚,去頭尾、骨刺、洗凈、打斜切成長5厘米(約一寸半),寬0.7厘米(約二分)的絲。另一本菜譜書上寫的更為簡單:活殺鱔魚切成長8厘米的“筷子頭”絲。顯然是有誤的。絲的種類分為:頭粗絲、二粗絲、細絲(含銀針絲)三類,長是一致的,均為2.5寸左右,寬則因絲的粗細不同而有區別。新鮮的鱔魚剮過之后去頭尾、骨刺、洗凈、瀝干水份,先放冰箱冷凍至體伸展不卷時,端出來再鋪在案板上,取兩邊肉厚部份去中間肉薄部份,切成頭粗絲,這樣形狀好看些。如斜切出來的絲兩頭厚、中間薄、長度也不夠,很難看。其次在于火上功夫,干煸鱔絲,火要大,下姜絲烹料酒和鹽,再放入剁細的郫縣豆瓣炒出香味,放入芹黃、醋、醪糟汁、香油、味精、炒勻,起鍋時燒點紅油撒上花椒面,裝盤即成。成菜要求鱔絲細嫩酥香,味厚而麻辣鮮香,不焦不軟。
今日頭條資料圖
當“玉瑞酒店”行政總廚馬興勇先生將此菜做好端至桌上時,鱔絲零亂,軟嫩不干香,色澤不紅亮,味也欠正。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出現的問題,而是整個川菜行業中青年廚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閑聊中得之,馬興勇今年41歲,從事烹飪行業快二十年了,一直工作在廚房里,從廚工到廚師再到廚師長,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干出來的,他告訴我,許多傳統川菜他們都很少做,他更多地在第一線烹制市場上流行的菜,同時也為都江堰所處的地域環境研發道教流派的“養生宴”,并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他坦言,平時很少做干煸鱔絲。希望我能幫助他。看著他的真誠,我讓他按著我說法多做幾遍,回成都后看著他發來的微信照片,我不斷讓他修改,試了七、八次,終于合格了。
傳統川菜,真的不希望斷代!
作者:胡曉遠 副教授、特級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