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11:13 瀏覽量:11197 來源:中國食品網
年近耄耋,雙鬢斑白,精神矍鑠,目光如炬。“杏花煙雨風骨,烏蒙磅礴氣勢”、“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歲月未曾辜負這個歷經滄桑的老人,他付出一生的時間奉獻給茅臺,引領一個小酒廠變成白酒行業不可撼動的巨頭,成就商業品牌的巔峰。他,就是季克良,一代釀酒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憶往昔崢嶸歲月
不歷困苦枉少年
1939年,季克良在江蘇南通的一戶農家小院降生。由于家庭窮困,雙親無力撫養,季克良被抱養給姑姑一家。少年時期,雖家貧,但在父母的支持鼓勵下,季克良順利地完成了學業,并于1960年考取了無錫輕工業學院,學習食品發酵專業。4年以后,季克良被分配到貴州茅臺酒廠工作,這也成為改變他一生的轉折點。他未曾料到以后將會投入大半輩子的時間與酒為伍,也未曾料到將在當時這個破爛的酒廠掀起一陣颶風,奠定茅臺在白酒行業的領頭羊地位。
遠在千里之外的貴州銅仁,山路崎嶇,道路泥濘,偏僻閉塞,交通不便。從江蘇到貴州,直線距離1600余公里,顛簸了一路,季克良終于來到了茅臺酒廠。此時的茅臺酒廠破舊,環境艱苦,員工都想著外調,繁重的工作全靠人力完成,卻不想季克良來了后,一待就是50余年,見證了茅臺的艱苦歲月,也欣慰地看見屬于茅臺的光輝時代。
“我是一個農民的子女,沒有所謂的靠山,沒有所謂的后臺,也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遠離家鄉,在這么一個偏僻的地方,當了三十年的領導……應該說很難的,但是我過來了。”
半個世紀以來,季克良與茅臺相互扶持,茅臺成就了季克良,季克良也成就了茅臺。
窮且益堅
初心不變
季克良曾講:“茅臺是我一生的主題,釀造佳釀國酒就要對它負責一輩子、一百年、一千年。”守其初心,始終不變。為了弄清茅臺的傳統釀造工藝,季克良深入一線作業,與車間工人一起勞動。“那時候,窖期里還要下鄉背糧食,還要踩曲子,還要去包裝。生產時間里曲子自己拉,紅糧自己背,工用具自己領,維修自己干,酒自己交,窖泥自己挖,自己運,火自己發,毛草自己拔,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動手!”
高強度勞作并沒有打垮他堅韌的脊背,結實的臂膀有力的揮動,一次又一次,汗如雨下,落地而成最醇香的酒液。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最終季克良解密了茅臺神秘的釀造工藝,從投料、制曲,到發酵、蒸餾、取酒,他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了熟于心,沒有人比他更懂茅臺,從心到身,融入了血液,刻進了靈魂。
這個曾經不愛喝酒的年輕人,為了將茅臺做到最好品質,至今,已喝掉了足足兩噸的茅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直到2003年,茅臺產量首次突破1萬噸,這是季克良和團隊多年努力的結果,也是對當年毛主席和周總理期望的滿意答復。季克良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匠人甘守平凡
匠心創造非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季克良將釀酒看成一生的事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把細節做到極致,用時間檢驗成效,打磨出最美的茅臺。艱苦歲月的磨煉,使得季克良將茅臺的品質與工藝提高到新臺階。
一九六五年,季克良發表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科學總結了茅臺酒的勾兌工藝,為提高醬香、濃香、米香、清香、兼香等香型白酒質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標準。以后的時間里,他不斷總結和繼承茅臺酒傳統工藝,陸續提出了《提高醬香酒質量的十條措施》、《提高茅臺酒質量的九條經驗》等文章,從技術層面補足了茅臺的釀造工藝,用科學理論解讀了茅臺。
相比茅臺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季克良更喜歡工匠這個稱呼。他學習白酒釀造工藝,不斷沉淀自己,一絲不茍,孜孜不倦,以無窮的力量奔赴一線生產作業,以無窮的熱情對待一生的事業,以無窮的毅力克服生活的苦難,以無窮的專注鉆研茅臺的釀造技術,以無窮的耐心堅持追尋茅臺酒的秘密。
褪盡鉛華,
堅守本真。
以匠心做酒,道路雖遠,吾往矣。
如今多年,卸任后的季老仍活躍在酒界,釀酒企業的一線,專業釀酒人才培訓,行業發展的重要活動,我們隨時會看到,如今80高齡的季老行走于釀酒路上的獨有身影,和各種場合時常發出的語出驚人的行業發展言論。
人生如酒,人生就是酒。季老如是也。(名酒莊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