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10:31 瀏覽量:2530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蔣梅
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11月20日在北京舉辦第二屆“全球食品安全共治論壇”,來自國內外食品安全領域的頂尖學者、行業組織領導者和商界領袖共同探討通過協作和最佳實踐交流為全行業創造共享價值、促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沃爾瑪和沃爾瑪基金會于2016年10月宣布在5年內投資2500萬美元用于應用科學、教育和傳播領域的研究項目,助力中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2019年是實施該承諾的第3年。此次論壇邀請了獲得沃爾瑪和沃爾瑪基金會支持的具有代表性的項目,由其單位負責人向與會的100多名中外食品行業代表分享了各自項目的進展與行業影響。
阿肯色大學、康奈爾大學、瓦赫寧根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7家機構向來賓匯報8個項目的進展情況。這些項目的研究方向涵蓋廣泛的食品安全議題,包括食源性疾病的風險評估與預測、食品保質期及質量與安全管理、榴蓮等高價值新鮮水果的供應鏈管理、消費品供應鏈可信度建立、中小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建設和標準建立以及兒童與消費者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等。
全球協作提升食安水平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非常認同分享最佳實踐是實現食品行業共贏的一種重要方式。她說:“企業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主體,其艱難探索與成功實踐是真正筑建中國食品安全防線最牢固的基石。保障食品安全并不是食品工業的終極目標,而是不斷與全球食品安全理念和方法接軌的過程,也是產生最佳實踐的基礎和載體。沃爾瑪在中國食品安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作出了大量公益性和引領性的工作,體現了其全球視野及一個優秀企業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孟素荷認為,道德、法規和技術,是食品安全的三道門檻。其中最基本、最首要的是道德,以此為基點將食品安全的成本列入企業的生產成本,將食品安全產業鏈的安全作為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石,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食品企業的共識和主流。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不同區域差異極大,用上海的經驗對應有1億人口的河南經驗遠遠不行,它的復雜性、艱難度、層次之多、基數之大是全球之首。”孟素荷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的風險永遠存在。歷經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已經從大規模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鏈安全建設,進入到更精細的法規、標準體系的梳理及源頭治理、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攻堅期。隨著食品工業的健康轉型,食品的原材料的真實性、食物過敏源以及健康聲稱等問題逐漸增多。同時,因科技創新,標準法規也面臨新的考驗,比如人造肉的創新是熱點,但是其標準問題十分敏感。新營養標簽的一些爭論也比較激烈。在前期實踐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和破解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行業共同努力面對。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管委會主任、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胡錦光展望了2020年的食品安全政策。他說:“我國食品安全有所好轉,但形勢依然非常嚴峻。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發布,強調必須深化改革創新,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根據胡錦光介紹,目前各項具體實施細則還在修訂完善中,總的政策方向與“四個最嚴”是契合的,確保人民群眾能夠獲得“舌尖上的安全”。
在食品安全法修訂之后,“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成為中國政府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過去幾年,國家又陸續出臺了多個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和法規,并于今年10月新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行業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的食品安全工作不斷加強,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穩步提升。然而,在食品供應鏈逐漸全球化和復雜化的今天,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工作仍然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全行業所有利益相關方乃至跨國、跨學科、跨領域的通力協作才能應對挑戰。
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談到,這些項目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成功范例,展示了全球協作在整個行業網絡中提升食品安全的重要力量。希望通過連接國內外的零售商、供應商、食品安全科學家和監管人員來共同解決供應鏈透明度的問題,造福中國社會。
山姆會員商店中國業務總裁及沃爾瑪中國副首席執行官文安德專門為論壇錄制了視頻。他在致辭中說:“隨著食品供應鏈的全球化和利益相關者范圍的擴大,如今食物需要經過更多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因此,在種植者、食品生產者、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就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良好的信任才能使食品供應鏈體系正常運轉。談到食品安全和信任,沒有一個零售商、餐廳或食品生產商能夠獨自完成這件事情,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今天這些項目恰好就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建立信任。”
全球創新實踐生根發芽
沃爾瑪美國及全球食品安全創新高級總監特哈斯·巴特主持第一個小組討論,主題為“通過創新建立全供應鏈的透明度”。參與本組最佳實踐經驗分享的項目包括:阿肯色大學的“中國優質肉禽項目”、清華大學的“中國可信消費品供應鏈創新聯盟”、瓦赫寧根大學的“榴蓮供應鏈調研及提升建議”和康納爾大學的“預測中國食品保質期、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建模方法”。這些由沃爾瑪和沃爾瑪基金會支持的項目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想法如何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康奈爾大學教授馬丁·威德曼(MartinWiedmann)向記者介紹,借助沃爾瑪基金支持,其團隊立足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的交界點,從做生鮮以及酸奶開始研究,利用區塊鏈2.0技術,建模測試不同溫度對食品貨架期的影響,根據剩余保質期的長短來動態定價,以幫助生產者、運輸者作出更理性的決策,提升供應鏈的管理。“技術是改善食品安全的關鍵,項目已經與中國的大學和公司合作研究,模型代碼是開源的,而且是免費的。”威德曼說。
論壇的第二個小組討論由嚴志農主持,圍繞“通過教育與培訓建立信任”這一主題,共四個項目參與了討論與分享,分別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公眾教育”、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扶持中小生產企業提升市場能力計劃”和“消費者食品安全科普材料開發”項目,以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全國兒童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在討論環節,嚴志農邀請項目代表從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中小型食品生產企業、兒童和他們的家長3個角度,共同探討如何由簡入深地有效開展實用、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和總顧問陳君石對本次論壇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沃爾瑪全球公共政策和政府事務高級副總裁博瑞丹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說,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雜音很多,往往讓我們忘記初心。今天,看到如此多跨領域、跨學科、跨行業的領袖匯聚在這里,本著協作的精神,專注探討食品安全這樣一個重要民生議題,再次堅定了對中心使命和工作理念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