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09:05 瀏覽量:30184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酒莊網播報 國粹黃酒,有溫文爾雅、圓潤綿柔的品性,與中國人的生存法則、生活方式相吻合,內斂務實、不張揚,和為貴,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如今的酒類市場,可謂是爭奇斗艷的舞臺,白酒、葡萄酒、啤酒等“百花”齊放,各顯魅力。而作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和中國最古老的酒種,黃酒卻多年來不溫不火,處境尷尬。先看主要酒品2018年的幾組數據:
白酒產業: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445家,完成釀酒總產量871.20萬千升,同比增長3.14%;完成銷售收入5363.83億元,同比增長12.88%;實現利潤總額1250.50億元,同比增長29.98%。
啤酒產業:規模以上啤酒企業415家,總產量3812.24萬千升,同比增長0.50%;完成銷售收入1472.52億元,同比增長7.08%;實現利潤總額121.85億元,同比增長5.61%。
葡萄酒產業: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212家,總產量62.91萬千升,同比下降7.36;完成銷售收入288.51億元,同比下降9.51%;實現利潤總額30.63億元,同比下降9.46%。
黃酒產業:規模以上黃酒生產企業115家,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67.45億元,同比增長5.42%;實現利潤總額17.24億元,同比下降7.20%。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酒品,相比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為何黃酒的發展差強人意。黃酒的“小”與“老”形成鮮明對比,黃酒成為酒行業一個痛。黃酒未來在哪來?新一輪發展爆發點在哪里?
“液體黃金” 應有的顯赫地位
黃酒源于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它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屬于低度釀造酒,有文字記載的黃酒文化,可追溯到大禹時期。我國古籍《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其中記載的“儀狄”,被公認為中國黃酒的“鼻祖”。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曲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黃酒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經大量生產,歷史據文獻記載已有6000年左右。
公元前200年的漢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黃酒的成熟期。《齊民要術》、《酒誥》等科技著作相繼問世,酃酒、新豐酒、蘭陵酒等名優酒開始誕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中國傳統黃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期。從自然釀酒、糧食釀酒到曲藥釀酒,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黃酒釀造工藝技術不斷進步完善。
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有“液體蛋糕”之稱,比之于白酒,其更健康、低度,具有保健作用。它含有21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的8種必需氨基酸,含有多酚、類黑精、谷胱甘肽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促進消化、清除自由基、預防心血管病、抗癌、抗衰老等生理功能。
黃酒香氣濃郁,甘甜味美,風味醇厚,除了直接飲用,還是理想的“藥引子”,也是烹調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調味品之一。無論是從振奮民族精神,繼承民族珍貴遺產,還是從藥用價值、烹調價值和營養價值來講,黃酒都應該成為我國第一飲料酒。
發展遇“寒冬” 品牌傳播不力
黃酒是中國的漢族特產,釀酒技術獨樹一幟,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雖然說身披傳統中國酒的稱號,但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相對于白酒市場的火熱,黃酒似乎顯得有些沉寂。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黃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17.90億元,同比增長1.50%;實現利潤總額12.17億元,同比增長4.78%。從產業規模上看,整個酒類消費市場的容量已經遠遠超過萬億,但黃酒產業規模所占比例太小。目前國內的酒類市場,白酒風生水起成為市場的寵兒,葡萄酒是市場新貴,啤酒市場中五大啤酒集團占據了全國將近80%的市場份額,競爭非常激烈,只有黃酒市場平淡得沒有一點波浪。
據統計,目前黃酒行業擁有企業約4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00家左右,而知名企業不到10家。我國規模以上黃酒生產企業中我們熟知的品牌有:古越龍山、會稽山、石庫門、塔牌、沙洲優黃、女兒紅、古越樓臺等。
據了解,黃酒龍頭企業古越龍山2017年前三實現營收11.87億元,而2014年為11.1億元,由此不難看出黃酒行業的發展幾乎處于停滯階段。目前黃酒市場競爭格局以紹興黃酒為主,上海、江蘇為輔,行業中代表性的品牌有古越龍山、會稽山、塔牌等,消費沒有實現全國市場。
黃酒產業的地位、產品的價值,以及黃酒文化的地位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究其緣由,首先,黃酒市場發展與其價值內涵并不匹配,停留于過去,與消費者缺少互動與交流。其次,區域化、小而散,缺少龍頭品牌的引領作用,目前中國黃酒市場的主要區域是江浙一帶,有少數的在福建一帶。然后,黃酒沒有把自身的文化價值綻放,缺少文化定位和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
破局:產業峰會共尋發展之路
11月8日,“中國黃酒之都,揚帆一帶一路”中國黃酒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黃酒之都——紹興隆重舉行。來自行業專家、學者教授、營銷專家、酒業大商、媒體、酒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黃酒產業的傳承、創新、發展與振興大計,為中國黃酒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黃酒是什么,黃酒給誰喝,黃酒怎么喝。新時代下,黃酒最重要的就是找準定位,給消費者一個喝黃酒的充分理由。論壇上,會稽山公司總經理傅祖康以行業親歷者的身份,向與會嘉賓分享了“黃酒新定位”的主題演講,他表示,作為中國黃酒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與引領者,百年會稽山將充分發揮好黃酒產業龍頭企業領頭羊作用,積極推動中國黃酒高質量,讓傳統的黃酒更經典,讓現代的黃酒更時尚,從而讓廣大消費者從會稽山,愛上紹興,愛上中國黃酒。
對于黃酒未來發展,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價值回歸。對于黃酒本身來說,就是如何讓消費者明白,黃酒的物有所值,或者是物超所值。二是品牌聚力。黃酒行業需要打造三五個龍頭品牌,并且形成梯隊,突破產業格局的瓶頸和區域化消費格局的瓶頸。三是文化傳播。深度挖掘黃酒歷史文化內涵,倡導時尚黃酒,與時俱進,弘揚獨具特色的中國黃酒文化,講好中國黃酒的故事。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認為,謀新思變才能帶來傳統品牌的轉型升級,“黃酒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品質、打開市場,以風味與健康為導向,做出適合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同時也要通過學習其他酒種,準確表達黃酒的品質和價值,構建中國黃酒品質價值的表達新體系”。
業內人士認為,黃酒還要在技術和營銷上下功夫。在營銷上,黃酒不應該僅盯著老年人,要開發年輕人的消費市場。黃酒在銷售方式上,需要針對各類消費升級需求,研制出品種更多、口味更豐富的黃酒產品,滿足多種消費群體的需求,不斷增強黃酒飲用群體的黏性。在營銷推廣方面,企業也要加大力度,讓大眾真正認識和了解黃酒。
中糧酒業董事長王浩認為,雖然黃酒擁有很多如上優良傳統,但是我們并不要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更不是老氣橫秋、倚老賣老,而是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持續創新、持續進步。新的時代黃酒企業要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工具以新產品、新營銷為載體,針對年輕的消費者和非傳統的飲用人群,大力發展新零售、拓展新市場,使黃酒能夠盡快地走出江浙滬,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未來:黃酒的春天還有多遠?
在新的時代振興黃酒,必須在傳承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舉辦文化活動、培訓人才、打造質量品牌……面對諸多挑戰,黃酒抓住機遇不斷與時俱進。任重道遠,黃酒尋求破局之路,黃酒市場在逐漸改觀。
最近幾年,紹興各大黃酒企業紛紛亮劍出招:積極打造國家黃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創新平臺,持續推進黃酒小鎮建設,加強文化傳播。同時,優化產品結構,加大新品推廣力度:女兒紅與同仁堂、古越龍山與東阿阿膠等跨界合作,共拓市場。此外,通過個性定制,拓展市場新空間。
紹興市提出,要將黃酒打造成千億級產業。據此一方面大力推進黃酒產業創新、消費升級、文化傳承,促進黃酒制造、黃酒文化、黃酒消費、城市旅游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進一步規范黃酒市場,組織制定紹興黃酒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紹興黃酒生產技術和管理規范,推動產業升級。
要對現有的黃酒資源進行整合集聚,進一步改變產業低小散狀態,把紹興黃酒品牌化,而非品類化。打包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黃酒品牌,統一形成“紹興黃酒”IP。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完善黃酒產業鏈,把黃酒業與旅游、休閑、健身、養生等業態結合起來,賣品牌、賣創意、賣文化。建立“泛黃酒”概念,加強創新,瞄準年輕人市場,進一步開發黃酒衍生品,讓年輕一代自覺成為紹興黃酒的代言人、消費者和傳承者。
黃酒是集“國粹”與“液體黃金”美譽于一身的、內涵最豐富的酒種,在歷史、文化、健康、養生等方面與全世界任何酒種相比都毫不遜色,黃酒是一個極具價值和亟待開發的“金礦”。
從2001-2017年以來,隨著黃酒逐步走出江蘇、浙江、上海的地域限制,向全國市場發展,黃酒行業產量的增長率回升。王延才也強調,黃酒的全國化,是黃酒產業壯大和擴大的一個必要的途徑。
廣大消費者對黃酒了解甚少,黃酒故事怎么講?品質和產品的多樣化如何更進一步滿足消費需求?營銷路徑需要怎樣創新,中國黃酒文化該如何大力弘揚?這可能都是需要我們行業每個人需要面對去思考的事。
新消費時代,國粹黃酒的春天還會遠嗎?(中國名酒莊網主編葉歌)
上一篇:隨州隨縣加快推進學生營養餐落地
下一篇:武漢新洲建校園放心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