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14:17 瀏覽量:15472 來源:中國食品報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消息一出,A股“人造肉”板塊集體上漲。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我國“人造肉”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仍存在一些發展瓶頸。
國內多家前瞻企業搶先入局
據了解,目前我國涉及“人造肉”領域的上市公司有數十家,不少公司早已布局。在A股市場,山東赫達、雙塔食品、華寶股份、東寶生物、誠志股份等十余家企業成為“人造肉”行業的先行者。
據了解,全球纖維素醚和植物膠囊代表企業山東赫達公司生產的食品級纖維素醚已可應用于“人造肉”產品。近期,赫達參股子公司米特加(淄博)植物基肉制品生產基地項目開工儀式舉行。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面積210畝,致力打造集植物基肉制品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區域性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年產能10萬噸,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植物肉生產基地。
豌豆蛋白龍頭企業雙塔食品表示,公司已有植物小酥肉、植物雞塊、植物肉餅、植物基固體飲料等多款產品。公司2021年在植物肉領域的應用占食品級豌豆蛋白的20%左右。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21.65億元,同比增長7.22%;實現歸母凈利潤2.68億元,同比下降24.12%。2022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4.49億元,同比下降4.06%;實現歸母凈利潤0.51億元,同比下降48.3%。
另外,東寶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圓素”牌動植物雙蛋白“人造肉”已經上市,“圓素”牌膠原蛋白手撕肉已有4個品類上市,富含動植物雙重蛋白,華寶香精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發酵法制備呈味肽技術,該技術以豆粕、谷朊粉等低值植物蛋白為原料,可替代或部分替代肉類原料。
人造肉調味及原料方面,誠志股份有限公司擁有D-核糖完整知識產權。據介紹,其D-核糖系列產品產銷近年增長較快,目前在全球市場居主導地位,廣泛應用于醫藥、營養保健、食品飲料、臨床營養等領域,是核苷類抗病毒藥的起始原料,并已被用于改善人造肉口味與營養。
另據了解,東方集團的高水分植物肉生產項目一期已于2021年7月30日正式建成并于2021年第三季度實現投產,年生產加工能力5000噸,是全國第一條高水分植物蛋白肉生產線。該公司高水分植物肉項目正處于市場培育優化階段,正在與多家餐飲機構及經銷商開展合作。其推廣上市及儲備品種達30余種。
科技力量助推產業獲得重大突破
據了解,“人造肉”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十余年,但該概念的走紅已是2019年,彼時,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此后,“人造肉”概念持續升溫,尤其從2020年開始,全球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節奏明顯加快,并且創業公司的業務方向多元,涉足從原材料、生產設備到終端產品的全供應鏈,終端產品也從畜牧產品到水產品越來越多元,初步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同時,一些著名公司紛紛獲得大額融資。
有機構預計,“人造肉”市場每年將以15.0%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縱觀我國植物肉市場,2019年時市場規模為70億元,同比增長22.6%,具備較快發展速度,預計到2023年,我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有望占到全球市場的一半。
事實上,我國目前已在工業級人造蛋白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去年,我國農科院飼料所和首鋼朗澤公司聯合研制的新型人工合成蛋白質技術,可通過自然界中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尾氣和氮源(氨)進行化學合成,實現22秒快速合成,也在當時創下85%轉化率的世界第一人工合成蛋白質紀錄。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技術支持下,我國首次實現工業級批產人造蛋白質,形成萬噸級工業產能,這不僅有望極大改善我國牲畜飼料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大豆豆粕的窘境,同時也從根本上解決了畜牧業和飼養養殖產業達到“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難題。
食品方面,“人造肉”的成就也是可見一斑。據了解,“人造肉”主要分為用植物特定蛋白合成的“植物肉”和用動物干細胞培養的“細胞肉”兩大類。“人造肉”可有效減輕畜牧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節省土地、糧食作物、水等自然資源;其次具有零膽固醇、低脂肪和少量膳食纖維等優勢;同時也有利于緩解肉類農產品供應壓力。此前,美、日兩國均已有初創企業研究出相關技術,可使用二氧化碳等為原料,制造人造蛋白質。
前景廣闊發展仍需進一步觀察
對于《規劃》出臺帶給業內的利好,業內人士同時認為,“人造肉”產業不僅需要技術支持,還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創意、銷售、包裝、形象設計等。
“‘人造肉’行業未來的發展仍需進一步觀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表示,《規劃》的出爐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配合更加有效,促進產業的穩定發展。同時,引導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提供支持,并創造有利的環境和相對穩定的發展預期。
在周密看來,上市公司實力較強,也有固定客戶群,其加入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配合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盡管“人造肉”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也存在一些瓶頸,比如加工技術、口感、消費者理念等。此外,生產成本依然較高。
“對于植物肉而言,如果想要更加接近傳統肉類的口感,需要加大脂肪與蛋白質的添加量。同時,肉的呈現方式有很多種,有肥有瘦,不同部位口感差異巨大,而‘人造肉’不僅在生產環節和普通肉類完全不同,還涉及色素、香精等問題。如果沒有完善的市場監管機制,其食品安全風險可能會比傳統肉制品更大。因此,‘人造肉’行業未來的發展仍需進一步觀察。”業內人士表示。
針對我國人工合成蛋白質等生物領域的新技術成果,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就表示,“突破令人振奮,但距離產業化應用還有比較遠的距離,仍然面臨巨大的科學和工程問題挑戰。”
“目前‘人造肉’產品在口感和質量上還無法與天然的肉類進行直接比較,消費者對于“人造蛋白”的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此外,‘人造肉’行業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還相對缺乏,比如食品安全、對人們未來營養健康的影響等,都需要有更加明確的認證。”周密表示,“‘人造肉’市場的發展亟須行業標準和管理制度的出臺。”
對此,許航認為,從加快技術創新、推動成果走向產業應用的角度出發,首先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布局,持續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結合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同時加強平臺條件與研究基地建設,為充分發揮各成員學科優勢與技術特色提供關鍵保障,從而推進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機融合和高效協同,集中力量攻堅克難。
(楊曉晶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