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16:27 瀏覽量:15849 來源:中國食品報
當前我國食品工業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健康配料賦能食品工業,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關注的焦點。“后生元”作為近兩年興起的新概念,一經提出便引發行業廣泛關注;然而,后生元在我國標準法規體系中并沒有明確的歸類,產業界在應用過程中亦面臨一系列問題:如何科學界定該類物質、科學評價其功效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和監管體系?后生元產業化之路上需要回答的這些現實問題,亟須科技界的有效支撐。
鑒于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以下簡稱“學會”)于2022年年初確立“后生元科學綜述”研究項目,以期廣泛匯集科技界與產業界智慧,盡快形成科技界共識,更好地服務于后生元的未來發展。前期,學會組建了項目工作組,通過文獻調研與研討形成初稿。為更好推進項目開展,日前,學會組織院士、專家及行業代表召開線上研討會,共同探討后生元的相關科學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理事長、江南大學校長陳衛,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副主席、浙江大學教授何國慶,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張和平,伊利集團總裁助理云戰友,江蘇大學教授董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徐進,上海理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艾連中,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姚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田靜等業內權威專家,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IFF、樂斯福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以及項目工作組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主持。
并非舶來品 相關產品在我國很早就有
陳衛表示,“后生元”一詞的提出,與益生菌不無關系。益生菌已被廣泛證實有諸多有益健康的作用,且在其定義中特別強調是活的微生物。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有些滅活的菌體細胞、代謝產物、裂解物、細胞上清液以及細胞壁組分等也可發揮功效,為了將這些物質與益生菌進行區分,“后生元”的概念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科技界研究的一大熱點。通過對WOS和CNKI數據庫中后生元領域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的檢索發現,2000年到2010年發文量極少,2000年僅有2篇,但從2011年到2018年發文量逐年增加,2021年度發文量已經達到118篇。從后生元研究方向可以看出,研究內容集中在人體健康作用方面,尤其是后生元對炎癥的作用效果和機制。
盡管這一概念最早在國外提出,但張和平表示,我國后生元相關產品其實很早之前就有,只是前期很少被人提及。近年來隨著我國益生菌產業的不斷發展,滅活菌體的相關功效才逐漸受到關注。張和平強調,與益生菌類似,后生元的健康作用具有菌株特異性,以雙歧桿菌為例,不同雙歧桿菌的菌株培養后的菌體及發酵產物差異性很大,并不是所有菌株滅活后都能發揮健康功效,菌株本身的生物特性是關鍵。
概念內涵豐富 明確功能成分是產業應用關鍵
后生元與益生菌的共同之處是需要進行功效研究來證明其健康益處,益生菌在儲存過程中失活后并不意味著就成為后生元。雖然在實踐中,益生菌可作為后生元生產的菌株,但經過熱處理后的益生菌只有經過證明其健康益處后才可稱為后生元。一般認為對宿主健康有益的滅活微生物或其成分的制劑都可以稱為后生元,但姚粟表示,從國外一些專家共識來看,純化后的微生物代謝產物、疫苗以及不明菌株混菌自然發酵的產品并不能納入后生元的范疇。IFF健康與生物科技亞太區健康事業部總經理金蘇補充道,不管是熱滅活的菌體,還是其代謝產物、發酵產物、菌體成分,明確其發揮健康作用的功能成分是關鍵,也是實現產業應用及行業監管需要破解的技術問題。
熱滅活處理技術也影響著后生元的健康作用,2021年7月,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表了一份意見,認為熱處理的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作為一種新食品在歐盟使用是安全的。研究人員發現,最初使用高壓滅菌的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并沒有健康作用。但巴氏殺菌方式卻可以保持其外膜的一些結構完整,使其能夠與宿主相互作用并發揮健康功效。目前,產業應用中常見滅活工藝主要有熱處理、輻照、紫外線、高壓和超聲波等方式,研發后生元的滅活技術工藝需要進行探索與驗證。
界定不清晰 標準法規建設需穩步推進
近年來,后生元在功能性食品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何為后生元行業健康發展鋪平道路,云戰友表示,后生元的標準法規建設是關鍵。姚粟認為,盡管后生元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相關的標準法規,但是國際上有相關產品審批實例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后生元全球商務總監李靈和法規事務經理田燕楠以非活性酵母為例分享了國外的法規新動態。在田靜看來,建立后生元標準法規的前提是需要清晰地界定后生元的范疇。徐進表示,除明確定義外,后生元的生產方法、質量控制、特征性物質定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評價方法也需要行業不斷探索和明確。以滅活菌體類產品為例,基于菌體細胞生長和菌落形成的經典微生物學方法并不適用于滅活菌體的計數,而一些非培養的方法,如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也無法對滅活菌體細胞進行選擇性定量。流式細胞術能夠量化基質中的非活細胞,具有分析時間短、對樣本量要求小的優點,是對食品中滅活菌體細胞定量分析的有力工具,將其與PCR等方法結合,可能是進行滅活菌體檢測、計數和鑒定的一種方法。
艾連中指出,盡管學會組織撰寫的是后生元科學綜述,但還是要盡可能提出一些科技界的觀點,指導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科學發展。董英也表示,這些科學界形成的重要觀點應立足于服務行業健康發展。何國慶認為,我國在益生菌科學研究領域從跟跑、并跑再到在某些領域的引領,面對新的研究內容,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國食品科技界的共識需要我們保持學術自信。邵薇在會議總結中指出,“后生元”概念的提出推動了產業的發展,但也為監管帶來巨大挑戰,清晰地界定好后生元的范疇,并達成行業共識需要科技界的支撐,更需要整個行業不斷深入的努力與科學實踐,這個過程始終要基于科學,未來學會將繼續推進項目工作的開展,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撐。
(本版稿件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提供)
上一篇:2022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6項學生創新活動線上宣講會拉開序幕
下一篇:去年我國營養保健食品產業 國際貿易逆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