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6 15:56 瀏覽量:1127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周 巖
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日前,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表示:“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終把十四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實保障。”
“三個更強”佐證國人糧食安全
叢亮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重農抓糧政策舉措,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九連豐,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二是糧食市場運行平穩。近年來,受疫情延宕、經濟下行、極端天氣、地緣沖突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波動較大。與之相比,我國糧價總體保持平穩,在合理區間運行,糧食市場沒有脫銷斷檔,始終保持了充足供應,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糧食流通高效順暢。持續加大糧食倉儲物流現代化建設,全國標準糧食倉房完好倉容近7億噸,倉儲條件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糧食物流網絡更加健全。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府糧食儲備數量足、質量好,有效發揮了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關鍵作用。應急供應體系比較完善,完全有能力應對各類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回顧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時指出:“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十四億多人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深刻指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叢亮表示,這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最精準概括。具體來講,可以用“三個更強”來加以佐證。
一是生產保障能力更強,“兩區”建設穩步推進,目前,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食生產基礎將更加堅實。二是供應保障能力更強,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儲備已經達到15天以上;各類糧食企業庫存處于較高水平,部分企業商品庫存較前些年明顯增加,再加上農戶手中存糧,全社會儲糧層次更加豐富,保障更加有力。三是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更強,各類企業年均收購糧食8000億斤左右,有效維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政策性糧食投放精準有序,較好滿足了企業用糧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和工作機制,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和糧食應急保障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完善國家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基本建立了涵蓋儲運、加工、配送、供應等全鏈條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叢亮介紹,到2022年底,全國共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6584家、應急儲運企業4846家、應急配送中心3542家、應急供應網點56495個。應急加工能力每天可達到164萬噸,能滿足全國人民2天的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安全的現實考驗,給全社會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課”,再次凸顯了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叢亮表示,當前,我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表現為應急預案體系還不完備,應急保障資源布局還不平衡,現有糧食應急保障企業資源有效利用還不夠充分。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努力構建數量充足、結構優化、布局廣、管理精、調運快的國家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一是健全糧食應急體系。推動盡快完成《國家糧食應急預案》修訂,指導地方完善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管好用好糧食應急保障企業資源,充分調動企業應急保供的積極性。二是補齊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短板。堅持“一縣一策”,充實網點數量、優化網點布局,推動網點全面覆蓋,補齊縣級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短板。堅持極限思維,持續提升大中城市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加強糧食加工能力區域協作、城市糧食供應預案制定和應急演練。聚焦特殊地區糧食應急保障弱項,加快構建多元化糧食儲備體系,夯實應急保供的物質基礎。三是抓好重點任務落實。指導各地科學構建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加快實施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加大力度推進國家與地方糧食應急保障資源優化整合,形成糧食應急保障工作合力。
由“安全儲糧”向“綠色優儲”躍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倉儲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儲糧技術總體處于世界較先進水平,糧食倉儲正在由“安全儲糧”向“綠色優儲”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介紹了近幾年我國在儲糧方面的技術進步。
一是“四合一”儲糧技術。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技術是國有糧庫儲存糧食的標配。二是控溫儲糧技術。淺層地能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糧食不容易壞,能夠有效減少糧食損耗,特別是保證糧食品質,目前這方面全國應用控溫儲糧技術的倉容已經超過了1億噸。三是氣調儲糧技術。通過向氣密性良好的密閉糧倉或者覆膜糧堆充入氮氣或者二氧化碳等,營造低氧環境,延緩了糧食品質的劣變。目前氣調方面的技術應用全國倉容有3500萬噸。四是橫向通風技術。將糧庫通風道安裝在倉庫墻壁上,使得氣流橫向穿過糧堆,減少因通風水分流失造成的品質下降。五是信息化技術。通過無線射頻、新型傳感器、遠程監控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糧倉糧情的實時監測。有時糧溫升高了,中間長蟲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的手段,就處理不及時,電子化技術的應用,也有利于糧食的儲存。六是蟲霉防治技術。除了原來的糧食害蟲燈光誘捕設備以外,現在的惰性粉、生物藥劑都可有效降低儲糧害蟲危害風險。
切實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對“嚴格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盧景波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將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重農抓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到前所未有新高度。
盧景波介紹,為認真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國家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制定有關制度文件,完善相關政策體系,明確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在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基礎上,對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的情況進行年度考核。
目前,壓實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有關辦法已經出臺。在考核中將突出責任細化、系統觀念、考核重點、激勵約束并重四個重點。盧景波表示,今年是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情況的“首考”之年。下一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按照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從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高度,按照有關辦法規定,加快考核部署、嚴格開展考核,切實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耕地保護和保障糧食安全責任,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確保14億多人的飯碗端得穩、端得牢。
上一篇: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下一篇: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