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16:07 瀏覽量:19193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高嬌娣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2023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時代十年來,鄉村振興扎實推進,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鄉村產業振興,離不開鄉土氣息,少不了“土特產”文章。通過產業幫扶,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和推廣地域美食,是吸納新時代鄉村新青年就業、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有效途徑。在6月30日舉行的2023中國城鄉發展論壇暨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年會上,與會嘉賓圍繞“探路鄉村產業振興”議題開展交流對話,為今后鄉村產業振興實踐提供更多的理論、資源和實務支撐。
徐小青
高俊才
肖金成
張振旺
周 霞
縣城一頭連接城市,一頭服務鄉村,縣域經濟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縣域經濟做大做強需要政策、產業、技術等要素的綜合發力,在“聚焦縣域經濟,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專題,與會專家、相關企業負責人圍繞議題展開探討,共謀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三產融合實現鄉村產業興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農村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徐小青表示,縣域是我國城市和鄉村、宏觀和微觀進程結合點,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幾年更是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筑牢鄉村產業根基。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手段和路徑。“當下,我們正處于一個融合的時代,產業融合對于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原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指出,從理論層面來看,三產融合大有可為,是解決農村現有問題的可行之策。
肖金成指出,“在二產加工端,因準入門檻低、市場競爭激烈,利潤是較為平均化的;而在一產種植端,農戶是不賺錢的,但農產品的剛需屬性又使得三產銷售端的利潤十分豐厚。因此,將不賺錢的一產、利潤平均化的二產以及利潤豐厚的三產融合發展,將極大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在實踐層面,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在南街村模式中,從集中土地種花生、小麥,到榨油、制作面粉,再到制作小包裝面粉、方便面,最后又做包裝、印刷廠,南街村從以一產為主逐漸走向了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此外,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化園區、經濟合作社、產業綜合體等,實際上都是三產融合的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區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在實踐中需探索具體的實施路徑,要讓農業發展起來,讓更多的人才進入農業、農村,讓農村成為向往的地方,農業成為向往的產業。”肖金成說。
加強水利建設提升糧食產能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種植業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產業,也是農村產業的核心。國家發改委原農經司司長高俊才在發言中提出,進一步鞏固提高國家糧食安全水平,應從良田、良種、良法、良器、良制和良習“六良”上協同發力,他指出,前四良是生產力,良制是生產關系,良習是節約用糧的生活習慣,保障“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高俊才特別提到水利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灌區工程是發展農業灌溉、保障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現階段,我國農田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4%,生產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堅實基礎。高俊才建議,改善灌溉條件需要節水和開源兩手抓,提高灌溉保有率,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優先將大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使更多的農田從“靠天收”轉變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地理標志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廣東茂名化州是“中國化橘紅之鄉”,自2006年化橘紅被批準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來,化州市積極發揮品牌效應,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目前,該市化橘紅種植面積達11.6萬畝,年產鮮果5.6萬噸,化橘紅系列產品達到60多種。產品種類從原料加工的化橘紅片、化橘紅皮、化橘紅工藝品,拓寬到藥品、保健品、美容品等領域,帶動30萬人就業,形成了“以產業為重點,以文化休閑旅游為紐帶”的化橘紅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化州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張振旺從政策保障、發展規劃、提質增效等方面介紹了化州市經濟發展的秘訣。“近年來,我們全力推動化橘紅這個‘小地標’發展成為大產業。化橘紅全產業鏈年產值達72億元。”張振旺介紹,化州市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標準、健全地理標志工作體系、加強地理標志品牌的宣傳推廣,啟動了地理標志賦能化橘紅產業高質量發展、市場凈化行動、種植面積倍增計劃等“七大行動”,全力譜寫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新篇章。
古田銀耳是福建省古田縣特產,2004年6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古田銀耳”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古田銀耳的代表性企業,福建古田康億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動古田縣鄉村振興與三產融合的答卷上落筆有聲:構建公司與農戶共享利益、同擔風險的“企農合作”新模式,在升級產業的同時,實現“企農共贏”;盤活村集體資產,租用閑置的村集體菇棚,帶領農戶致富,吸引人才回流;引進高新技術,完善產品生產的科學規范;開展常態化基地溯源活動,展現源頭優勢;協助當地做好鄉村之旅,傳播鄉村文明,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康億達將農戶視為共發展、同富裕的利益共同體。公司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將已接種菌包承包給農戶,由農戶參與管理銀耳基地;待銀耳成熟采摘后,再由公司收回,集中進行加工、包裝和銷售。”康億達品牌經理周霞表示,以優質企業帶動農民,協調區域發展,這種新型“企業+農戶”的產業模式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市場特征,具有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功能。企業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挖掘地域優勢,強化特色產業優勢,完善全產業鏈建設,通過內部動力循環機制實現現代銀耳產品的高效化和優質化生產,進一步促進古田縣銀耳產業發展,助力產業振興。古田縣在優勢企業的引領下,以特色銀耳產業為主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產業鏈內外基礎設施改造和區域全面發展,正逐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特色鄉村、美麗鄉村、富饒鄉村,實現共同富裕。
張振旺也指出,近幾年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化橘紅的市場銷售一片向好。不僅提高了銷量,也把農民的收購價從過去一斤果3元多,提升到今年的8.5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