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 16:53 瀏覽量:18097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王佳儀
三文魚是目前全球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全球養殖產量400多萬噸,我國只有4萬余噸,國內消費規模達12萬噸左右。為進一步加強行業間交流與合作,拓展國內外市場,延伸產業鏈,促進三文魚產業高質量發展,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的2024三文魚產銷大會日前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相關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負責人、業內專家及三文魚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索三文魚未來發展及產銷對接新路徑。
大會現場
把握好依法生產和科學發展兩個關鍵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陳家勇提到,我國三文魚養殖產業作為國內三文魚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養殖形式也從網箱養殖,發展到少量的流水養殖、陸基循環水養殖、深遠海養殖、裝備型遠海養殖。由此,帶動了產業鏈下游的持續延伸和創新,全產業鏈進一步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三文魚產業發展中,要注意把握好依法生產和科學發展兩個關鍵。首先是要依法生產。經營主體要依法辦理養殖證,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要依法做好建設項目環評報告,網箱、網圍投餌養殖和涉及敏感區的,需要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其他方式需要辦理環境影響評價登記表;要嚴格遵守投入品管理要求;要嚴格遵守外來物種管理的相關規定等。其次是要科學發展。要在種業普查結果基礎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三文魚商業化育種進程,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要科學確定水域承載能力,關注養殖密度、養殖環境和產品質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要積極推動將適宜三文魚養殖的特色水產資源依法納入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為三文魚產業預留發展空間;要堅定不移地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延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要積極探索形成全產業鏈良好的商業模式,合作共贏。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玉梅指出,從目前來看,國內的養殖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進口。擴大虹鱒的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率至關重要。為此,要做好育種、養殖技術、全產業鏈布局三件事,推動產業做大做強。目前,我國在虹鱒育種領域已取得重要進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先后培育出“水科1號”和“全雌1號”兩個新品種,填補了我國虹鱒種業的空白,解決了種源難題,提升了我國虹鱒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全球虹鱒育種做出了貢獻。
山東以全產業鏈思維推進海洋漁業發展
近年來,山東省正在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推進海洋漁業發展。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郭鵬表示,去年,山東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761億元,水產品產量達到913.9萬噸。全省累計創建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139處,其中國家級67處,占全國總數的40%;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2600余個,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28臺(套),養殖水體達到280萬立方米,一批產量大、自動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養殖裝備在山東設計、建造并投入使用,為全國發展深遠海養殖提供了經驗。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和漁業資源優勢,規劃布局了黃海冷水團、廟島群島、海州灣3個深遠海養殖漁場,探索形成重力式深水網箱、管樁圍網、桁架類大型養殖網箱、養殖工船等4類深遠海主要養殖方式,形成一批具有山東特色的深遠海養殖路徑和模式。
王玉梅表示,海洋經濟是山東沿海城市的支撐產業,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煙臺市副市長張濤表示,近年來,煙臺市擁有強勁的海洋發展動能,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突破2500億元。煙臺系統謀劃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不斷提高設施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聚力推動全市海洋漁業向深遠海邁進。在高附加值品種養殖領域,煙臺將三文魚作為拓展深遠海養殖的重點品種、重要抓手、重要領域,依托海域資源、科技創新、裝備制造等優勢,大膽創新機制、積極探索試點,多年努力已結出碩果。
張濤介紹,今年6月,經海漁業公司深遠海養殖虹鱒將第一次大規模起魚上市,標志著國內首創虹鱒淡水與海水接力、內陸到深遠海網箱養殖試驗成功,為我國三文魚自主養殖提供了“煙臺方案”。未來,還將進一步拓展三文魚養殖空間,陸續建設一批陸基養殖工廠和深遠海網箱,3年內力爭三文魚養殖產量突破萬噸,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三文魚產銷一體化基地。
三文魚在餐飲領域應用不斷延伸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餐飲收入52890億元,隨著全國餐飲市場的蓬勃發展,三文魚在餐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呂秋菊介紹,三文魚產業鏈的發展,為餐飲業提供了更多樣化食材選擇;餐飲業的不斷創新和多樣化需求,也推動了三文魚產業鏈的延伸和產品升級。期待未來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開展更加緊密、多元的合作,共同推動餐飲行業和三文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擴內需、促消費、穩增長、惠民生做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三文魚已成為我國大眾消費升級、消費者追求營養美味的重要選擇,逐漸從高端餐飲場所走向普通家庭餐桌。然而,受限于市場終端消費形態和菜品本土化開發不足,目前三文魚主要以刺身、壽司等形式呈現給消費者,烹飪技法單調,菜品品類欠豐富,如何創新三文魚菜品是餐飲從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張景富提到,需要在深入研究消費者口味偏好和飲食習慣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廚藝工作者的技能水平,結合中國餐飲文化的特色亮點,充分利用傳統烹飪技藝與現代科技手段,積極創新食材搭配和菜品呈現方式,注重提供定制化服務、增強顧客互動體驗,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消費需求。他希望未來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在產銷對接、技能競賽、標準規范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推動三文魚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共同為中國水產行業的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
大會期間,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雪光發布《中國三文魚產業報告》。該報告為三文魚產業政策制定提供支撐,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會議同期還考察了陸上工業基地、經海深海網箱基地,并召開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第二屆第二次理事會及三文魚養殖培訓會等活動。
《中國食品報》(2024年06月04日06版)
上一篇:《綿羊生乳》團標本月25日實施
下一篇:四川馬邊青梅果酒香飄海外獲國際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