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 10:24 瀏覽量:11537 來源:中國食品網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被要求講究藝術性,做到藝術化。那究竟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藝術性?什么是藝術化?它與文化有什么關系?在闡述這些問題之前,先要明白什么是“藝術能量學”。
李后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什么是“藝術能量學”?
我們認為,藝術是一種能量,可以用波譜(頻率)來表示,這就是“藝術能量學”。頻率表示每秒種振動的次數,或者說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周期性變化的次數,是描述周期運動頻繁程度的量,是周期(T)的倒數,單位是赫茲(Hz)。每個物體都有由它本身性質決定的與振幅無關的頻率,叫做固有頻率。因為所有藝術都必須觸及“五覺”變化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變化,這些都要需要能量。
實際上,藝術的本質就是能量的轉化即能量的內化與外化。創作藝術作品需要能量,把感情能量注入作品之中,這是內化過程。藝術成品對觀賞者產生沖擊,引起情感或情緒波動,這是能量外化。底層邏輯在于,世界的本質就是能量,除了能量一無所有。什么是能量(energy)?表示系統做功的本領或者運動趨勢的大小。哲學上,能量是質量的時空分布可能變化程度的度量,與頻率成正比。頻率越大,能量越大。現代物理學已明確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即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E=MC²。能量的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是焦耳(J)。能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
按照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分類,能量可分為核能、機械能、化學能、內能(熱能)、電能、輻射能、光能、生物能等。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通過物理效應或化學反應而相互轉化。各種場如電磁場、力場等也具有能量。在營養學中,能量指的是食物中所含有的能被人體所吸收的化學能(生物質能、熱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與空間是統一的,質量與能量是統一的,引力與時空是統一的,可見藝術的創作力與感染力都是能量。從“光電效應”和“波普學”知道,能量大小與光波的波長有關,波長越短能量越大,波長越長能量越小。從太陽七色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可知,顏色可以用波長表示。不同藝術作品都有不同的固定頻率,頻率(與波長成反比)不同,色彩和沖擊不同。我們曾經在光明日報發表過《美學的波普學原理》文章,專門闡述這方面的認識和知識。
藝術與藝術的本質
“藝術”是一種廣泛的文化形式,它通過創造視覺、聽覺或表演作品來表達創作者的想象力、情感或理念。作品形式有多種,包括繪畫、雕塑、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等。藝術目的也是多樣,既可以是審美的享受,也可以用于傳達思想、引發情感共鳴或促進社會對話。藝術可以跨越文化和地域界限,展現人類共有的創造力和情感深度。每種藝術形式都是能量的彌散與分布,因此都有共同特點。
由于能量種類很多,表現方式不同,不同的文化和時代對藝術本質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目前有上千種定義。從傳統觀點來看,關于藝術的本質主要觀點有:
1.模仿說——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而現實世界又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是不真實的。亞里士多德則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但因為藝術能夠表現普遍性,所以它比具體的歷史事件更真實。
2.表現說——這一觀點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外化。這種觀點隨著浪漫主義的興起而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變得更為流行。代表人物如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都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3.形式說——強調藝術作品的形式本身及其構成元素的重要性。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這一概念,認為藝術作品中的形式和結構激發了審美情感,而非作品的內容或敘述性因素。
4.慣例說——這是較近現代的一種理論,認為藝術身份是由特定時代的習俗和社會約定所規定的。例如,美國哲學家喬治·迪基提出藝術品是被創作出來并向藝術界公眾展示的人工制品。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觀點,比如:“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體現了客觀的精神或理念,如柏拉圖的理念論或黑格爾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人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如康德的“藝術是自由的游戲”或尼采的“人的主觀意識是世上萬物的主宰”;“藝術生產說”,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屬于上層建筑中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以自身獨有的方式能動地認識世界。
藝術的本質涉及到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情感的表達、形式的構建以及社會文化的約定等多個方面。不同理論各有側重,但共同構成了對藝術本質豐富多元的理解。
我們認為,“藝術能量”是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力量或影響力。這種力量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主要是物理上的波譜頻率。例如,藝術作品能夠激發觀眾的情感反應,或者藝術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藝術作為一種能量的轉化,藝術創作被視為將藝術家的情感、創意以及某種形式的內在能量轉化為可見或可感知的形式,如繪畫、音樂、雕塑等;藝術作品自身具有能量場,它可以影響到觀看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藝術作品不僅能夠影響個體,還能對整個文化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它們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激發社會變革等。技術激活藝術,也是能量。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增強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新的藝術形式。
藝術性與藝術性的高低
從藝術能量學來看,“藝術性”是指作品或表現中所體現的藝術特質和美學價值,核心是藝術能量給人帶來的愉悅與興奮。通常包括——
1.創意與原創性:作品中的新穎想法和獨特的創作視角,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運用;
2.審美價值:作品給人帶來的美感體驗,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感官層面的影響,色彩、形狀、聲音等元素的和諧與平衡;
3.技術與工藝:藝術家使用的技巧和工藝水平,如繪畫技巧、雕塑技藝等,使用材料和技術的熟練程度,技巧的精妙和復雜度;
4.情感表達:作品能夠傳達的情感深度和強度,以及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
5.批判性與反思性:作品反映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議題,以及它如何影響或反映社會現實,對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的評論和反思,對現有觀念的挑戰,對個人、社會或政治問題的批判;
6.符號與象征:作品中使用的符號和象征元素,以及它們所承載的特殊意義,多層次的解讀可能性;
7.形式與結構:作品的整體形式感和結構安排,包括構圖、色彩搭配、空間布局等方面,構圖的新穎性與合理性,形式上的創新或傳統繼承;
8.影響力與接受度:在公眾中的接受程度,對其他藝術家或作品的影響;
9.時代與背景:創作的時代特征和環境背景,作品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性。
如果藝術作品的頻率與觀看者的頻率對接,同頻共振,就會產生共鳴好感。頻率越高,能級越高,藝術性越高。一個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作品不僅在技術上精湛,而且在創意和表達上也富有深度,能夠觸動人心并激發思考。不同的人自身能量(頻率)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標準來評判藝術性,這是因為藝術欣賞本身具有主觀性,不同的觀眾或批評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某些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可能發生變化,因為作品的能量(頻率)發生了變化,觀看者的能量也發生了變化。
藝術化與藝術共同點
從藝術能量學來看,“藝術化”通常指的是將某個事物、過程或者體驗轉化為藝術形式的過程或結果,本質是賦能、加持、給力。包括多個層面——
1.形式上的美化:通過設計、色彩、形狀、布局等手段使某物變得更美觀、更有吸引力。藝術作品通常追求美學上的愉悅或美感,這可能體現在對稱性、和諧的比例、色彩搭配或其他視覺或聽覺元素上。比如,日本的枯山水(Zen Garden)通過精心布置的石頭和沙子創造出一種簡約而和諧的美感。
2.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將個人的情感、觀念或者故事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比如通過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方式傳達給觀眾。藝術幾乎總是包含某種形式的情感表達,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憤怒,藝術家們通過他們的作品傳遞情感,激發觀眾的情感反應。比如梵高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通過強烈的筆觸和鮮艷的顏色表達了畫家內心的激情與不安。
3.創造性的轉化:將日常生活的物品或概念以創造性的方式重新詮釋,賦予其新的含義或價值。藝術的核心在于創造性的表達。藝術家運用獨特的視角和技術創造出新穎的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個人或集體的創造力。比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如《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通過打破傳統的透視法則來呈現新的視覺效果。
4.提升審美價值:通過對細節的關注和精心的構思,提高一個項目的美學品質,使其更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例如,將一座普通的建筑通過特殊的建筑設計和裝飾使其變成一件藝術品;或者將一段經歷通過寫作、電影等形式轉化為一個動人的故事。
5. 象征意義:許多藝術作品都具有深層次的意義或象征含義。符號、圖案或色彩往往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或個人意義。比如,中國的龍圖騰象征著權力和好運,在許多節日和慶典中都有所體現。
6.交流工具:藝術作為一種溝通手段,幫助人們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進行交流。它可以用來講述故事、記錄歷史或傳達社會價值觀。比如非洲部落的鼓樂用于傳遞信息和召集村民集會。
7.文化傳承:藝術作品常常反映出其所屬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傳統。它們不僅為后代保留了文化遺產,還促進了文化的認同感。比如,澳大利亞原住民的點彩畫(Dot Paintings)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傳遞祖先故事和土地知識的方式。
8.教育功能:藝術可以作為一種教育工具,幫助人們了解歷史、社會和人性。通過藝術,人們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比如,古希臘戲劇如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不僅為觀眾提供了娛樂,也傳遞了關于正義和社會責任的深刻教訓。
9.社會批判:藝術經常被用來批評或評論社會現狀。藝術家們可能會通過他們的作品挑戰現有的權力結構、社會不公或是道德觀念。比如,墨西哥藝術家弗里達·卡羅的作品常常反映她對性別平等和個人痛苦的深刻思考。
10娛樂功能:藝術也是一種娛樂形式,提供給人們休閑和享受的機會。無論是觀賞一場演出、聽一段音樂還是欣賞一幅畫作,藝術都能帶來樂趣。比如,好萊塢電影產業為全世界的觀眾提供了娛樂,如《星球大戰》系列電影。
不同藝術的風格不同,形式和手法各異,但都共同特點。“藝術化”意味著給予能量,提高能級,運用藝術的手段和技術來改變或提升某個對象或情境,使其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或更深層次的意義。
藝術與文化的關系
藝術與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藝術通常是指創作結果,包括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作品往往具有審美價值,旨在激發情感、思想或美感,在于創造美、傳達情感、探索觀念或引發思考。藝術作品往往反映了創作者的個性、情感和創意。藝術形式多樣,可以從抽象到具象,從傳統到現代。藝術的集體性與傳承性較弱,幾乎都是個體勞動和間斷行為。
一個藝術家的去世,他天生的技藝技能也可能終止,別人難于繼承。藝術發展很容易原地踏步,超越前人很難,所以藝術的“非遺”傳承人很難培養。李白的詩詞至今很難超越,王羲之的書法至今也沒有人敢說超過他,因為都是個體勞動的成果。但科學技術幾乎是日新月異,不斷超越前人,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繼承性、接力性和積累性。
文化是指一個群體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顯然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遺產。從精神層面講,文化主要指社會共享的價值觀、信念、風俗、語言、法律、傳統節日、飲食習慣等行為模式。文化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是藝術領域,還包括經濟、政治、宗教等方面,具有全面性和多樣性。
文化強調的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共同性和連續性,以及這些成員是如何通過共享的經驗和價值觀相互聯系的。文化是代代相傳的,可以通過家庭、學校、宗教機構等途徑進行傳播,具有較強社會性和繼承性,能夠培養“非遺”傳承人。
藝術與文化之間既有差別,也有密切的聯系。文化大于藝術,包含藝術。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能夠反映出特定文化的某些方面。例如,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舞蹈和手工藝品都既是藝術形式,也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著重于個人創造性的表達和審美體驗,技巧、技能成分較多,有的屬于獨門絕技,而文化則更加廣泛地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共享價值。
1.中國傳統書法。從藝術角度看: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形式,藝術家通過不同的筆觸、墨色濃淡以及布局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和審美情趣。從文化角度看,在中國文化中,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書法被視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體現了儒家“文以載道”的理念。同時,書法作品常常被用作裝飾、禮儀或表達敬意的方式。
2. 非洲部落面具。從藝術角度看,非洲面具以其獨特的造型和色彩成為世界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非洲藝術家的創造力和審美偏好。從文化角度看,這些面具不僅僅是藝術品,它們在非洲的儀式和慶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成人禮、葬禮和豐收節等。面具代表了祖先的靈魂或是神靈的形象,體現了部落的精神信仰和社會結構。
3. 日本茶道。從藝術角度看,茶道(又稱為茶藝)是一種精致的藝術形式,其中包含了許多藝術元素,如茶具的設計、茶室的布置以及泡茶的動作等。從文化角度看,茶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活動,它還深深植根于日本的文化傳統之中。通過茶道,參與者可以學習到諸如尊重、和諧與寧靜等重要的價值觀。茶道還反映了日本人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對季節變化的敏感度。
4. 墨西哥亡靈節。從藝術角度看,亡靈節期間的裝飾品,如彩色紙花、骷髏頭裝飾以及祭壇上的繪畫都是充滿創意的藝術表現。
從文化角度看,亡靈節是一個重要的墨西哥傳統節日,用來紀念逝去的親人。這個節日體現了墨西哥人對于死亡的態度,認為死亡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終結。通過慶祝亡靈節,人們表達對逝者的懷念之情,并慶祝生命的延續。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藝術與文化是相互交織、彼此勾連的。藝術作品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創造力和個人風格,同時也反映了其所處文化的深層價值觀、信仰和傳統。(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