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 11:10 瀏覽量:1867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柏樹鄉李家堡村一片山坡的梯田上,大片的谷子已經成熟,沉甸甸的谷穗隨風搖蕩,不少農民正在收割。而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如今這里已是谷滿山,荒山變良田,這一可喜變化離不開退伍軍人范寶明的努力。近日,記者來到李家堡村對范寶明進行了專訪。
“看到谷子豐收,荒山改造成良田,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收獲了作物,內心還是挺自豪的。”談及為何要選擇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做農業時,范寶明頗有些自豪地說,“更多是因為情懷吧,當初從部隊退伍面臨轉業時自己思考了很久決定投身農業,家里人甚至賣了房子來支持我創業。我考察了很多地方,發現這里雖然是荒山,但具有獨特的小氣候,開發空間比較大,于是就流轉承包了下來。”
“這里是移民搬遷地,大概4個村有2500畝地,農民搬遷后,土地沒人種了,閑了幾年,我來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一片荒山。我們流轉承包之后投資400萬元修了一條路方便進山,目前復耕了800畝撂荒地,又開墾了400畝荒地。”范寶明指著遠處半山腰上大片梯田說道,“我們現在種的谷子品種就是當地傳統品種大白谷,之前當地農民在山上用驢子耕作,施用化肥農藥,產量僅為200斤左右,由于收入有限,進出山又不方便,農民搬遷后就不種了。我們流轉承包以后,做了規劃,采用有機方式種植,通過施有機肥、生物肥等改良土壤,讓谷子產量有了很大提升,畝產能達到四五百斤。”
在采訪的間隙,從山上梯田下來的范寶明,又帶著記者在崎嶇狹窄的山道上近距離參觀了他的成果——成片成熟的谷子。“谷子成熟后,風一吹谷穗互相摩擦,谷穗容易被風吹落地,所以現在每天會安排20個工人去搶收成熟的谷穗。搶收完谷子后,接著要播種小麥。現在每天都很著急,收不了作物著急,播不下種子也著急。”范寶明告訴記者,“我們現在雇傭農民的費用每天在120元左右,每年要用7000個工時,多的時候有70個工人同時勞作,平均下來雇傭農民每月的工資也在4000元左右。另外,加上每畝的流轉費收入,農民也就不愿意再出外打工。”
范寶明(右)和專家在察看谷子的生長情況
“為了可持續發展,守住綠水青山,也為了給消費者提供相對安全的農產品。”談到做有機農業的初衷時,范寶明說:“我們一開始也是做常規農業,但起初開發這里時正好趕上新冠疫情,無法開墾更多荒地,只有400畝,產量又很低,按照常規種植模式種出來的谷子只能賣到1.5元一斤,這樣的價格計算下來肯定無法持續下去。后來了解了有機農業種植專家朱安妮的有機種植理念,加上這里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氣候也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我們決定改為有機方式種植,生產有機產品。目前,經過土壤改良,我們用有機種植模式種出的谷子產量也不低,像我們種植的大白谷品種,屬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地方品種之一,平均畝產四五百斤,谷子售價五六元一斤,生產的小米目前售價最高在20元一斤,低時15元左右,大部分通過社區蔬菜直通車直供北京社區居民,年產20萬斤左右,市場供不應求。”“未來希望做成品牌,帶動更多村民致富。”范寶明對未來發展滿是信心。
“你看,我們收割后的梯田里,還剩下些秸稈和干癟的谷子,這些可以做動物飼料,未來我們計劃再養些羊、雞等,充分利用農業廢棄資源,實現循環利用,還會陸續建上大棚,深度挖掘這里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同時,還有部分山區有溪流、峽谷等,可以開發旅游資源,讓游客來這里體驗吃住行,帶動周邊更多的村民致富。”范寶明談及未來的鄉村開發時對記者說,“另外,我們通過研發改良設備,經過特殊加工工藝已經能研磨出小米胚芽,充分保留小米的營養,發芽率也在60%—70%。未來,我們還計劃聯合蔚縣政府投資打造農業科技園,來帶動周邊幾個鄉鎮共同致富,促進鄉村振興。”
軍人出身的范寶明深知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我們企業雖小,但也要回饋社會,每年我們都會給蔚縣的軍烈家屬捐獻物資,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范寶明說道。
上一篇:新農人”宋昭云: 盤活撂荒地 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下一篇:材料創新、節能減排、全周期碳足跡評估 食品包裝探索綠色“減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