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09:08 瀏覽量:14238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是中國安徽桐城的一條小巷。相傳至今源出于一個動人典故。
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是鄰里各讓三尺而成。象征著鄰里和諧謙讓。巷子盡頭立著一座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據《桐城縣志略》等史書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建房子的時候因為土地問題發生了爭執,誰也不肯相讓。張英知道后,題寫了一首詩交與家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之后,主動退讓了三尺。鄰居也因此被感動,也主動把圍墻向后退三尺。最后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村民們可以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得名,并成為鄰里謙讓和諧的象征。
六尺巷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巷道兩端立著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桐城,在歷史上被稱為“文都”,現今因為“六尺巷”的存在與佳話流傳。“六尺巷”作為典故,飽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謙和禮讓的精神。
“六尺巷”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謙和禮讓精神上,昭示了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與“和為貴”的思想光輝。促使雙方當事人知進退,明得失,懂取舍。
張英身為當朝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莫說三尺土地,即使是讓鄰居搬家,恐怕也不費吹灰之力。但張英不仗勢欺人,不以權壓人,主動說服家人先行退讓,其寬大的胸懷,為后人所稱道,傳為美談。
“忍小忿而就大謀”,古往今來有道不盡的佳話。司馬遷忍辱以成《史記》,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羌里而演《周易》,孫臏含垢而著《兵書》,張良圯橋進履,韓信當街鉆胯,姜子牙朝歌賣面,司馬懿帥帳妝幗,均因容忍的品性智慧,成就一番大事不勝枚舉。
2024年10月18日,報道摘錄
忍讓、謙讓,退讓,是一種從骨子里體現于外在的人格魅力和品行的高尚境界。同時,忍讓更是一種理智,一種智慧,一種持重與人生修為。更加是世界地球村和諧共存共處的堅固基石。
謙讓,也蘊藏著“寬窄”智慧。
寬與窄是一對哲學范疇,寬窄本質是“度”,是對萬事萬物衡量的尺度和對事物量質變化時機的把握。“度”的把握體現為一種哲學、一種思維、一種境界。寬窄是建筑中的生活哲學,中庸之道,陰陽平衡。大無是寬,大有是窄;人生之道盡在寬窄之間。
寬窄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建筑空間、居住空間、生活空間,它更多的是一種包含豐富意味和想象力的精神空間。沒有永恒的寬也沒有永恒的窄,窄中有寬、寬中有窄。
從寬窄巷子、武侯祠的對聯,到李白杜甫的詩歌,都可以看到“寬窄”的身影。不僅巴蜀詩人詠嘆寬窄,歷代詩人也以寬窄入詩,描寫寬窄的內涵哲理。
初唐王績寫道“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中唐白居易有“君知天地中寬窄,雕鶚鸞鳳各自飛”(《對酒》);晚唐李商隱抒寫“衣帶無情有寬窄,春煙自碧秋霜白”;元代張翥吟嘆“休輕拆。待他歸看,舊時寬窄”(《憶秦娥》);明朝王寵描述“歌曲出玲瓏,舞袖隨寬窄”(《郊游與諸公作》);清代席佩蘭感嘆“去時寬窄難憑準,夢里尋君作樣看”(《寄衣曲》)。這些描寫深層次地揭示了事物的寬窄變化及其多樣性豐富性。
“寬窄”思想在成都武侯祠清代趙藩的對聯也得以體現:“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站;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攻心”聯體現了寬窄在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上寬與嚴的關系。寬與嚴要適度,過寬,缺乏了約束,人的內在欲望得不到規范,就會無限地膨脹,人性“惡”就會出現;過嚴太嚴苛,就會捆綁住人的手腳,讓人難以自由發展。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智慧、中國哲學的角度去感受,在對事物的觀照當中看到了事物的寬窄之分、多少之別、大小之辨以及量的積累、質的變化,由寬窄引申出很多對世界全新的認識。
中國哲學講中庸道,“中”字在甲骨文中本是一根旗桿飄著旗幟的意思,體現出旗桿兩邊均衡、寬窄適中。“中”者,不偏不倚的“度”;“庸”者,平常也通“用”。中指不偏,庸指不易。中庸即中用,中庸就是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中國的建筑講究左右要對稱,寬窄要適度;中國的園林包括我們川西園林的格局,也是在講寬窄;堪輿學,注重布局的寬窄適度、對稱,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講對稱、講中庸、講均衡,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強調不偏不易,保持中正平和,其根本的途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與天地參”的天人合一境界。這里的“中庸”已進入一種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的道德理想階段,將“寬窄”所需要表達的“中和”“適度”思想上升為理想人格范疇。這是“寬窄”思想與傳統儒家思想的合二為一。
眾所周知的一副形容彌勒佛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里的“寬窄”是講忠恕寬容。生活智慧體現出人適應復雜環境所采取的以少獲多、以小搏大、以無生有、以窄拓寬不斷滿足人自身、家庭、族群等生活需要的生長方式和活動能力。
寬窄是一把衡量生命質量的標尺,是一處激蕩生命光彩的天池,是一支照亮生命行程的火炬,是一粒放大生命核能的原子,是生命收放自如、靈魂安頓棲息的無邊居所。
《增廣賢文》中說:“得寵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周易》上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常勝者,謂之神。”諺語說:“鳥三顧而后飛,人三思而后行。”
因此,寬窄也是生命的尺度,寬窄提升生命的質量,寬窄里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可以說,寬窄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生活觀最深刻最生動最簡潔最明了最高度集中的體現。
六尺巷里見精神,寬窄巷里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