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13:12 瀏覽量:16176 來源:中國食品網
11月27日,李渡酒莊總經理吳立平電話中,激動的告知新驚喜!發現大寶貝!
江西國寶李渡酒莊挖出成堆陶瓷器物,疑是唐代遺跡?李渡釀酒史或將推前300年!
據洪觀新聞報道,11月21日,江西進賢李渡鎮國寶李渡酒莊內的施工現場,挖出成堆陶瓷器物。南昌市文物局、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現場勘查后,根據出土的陶器初步推斷,或為唐代末期遺跡。此次出土器物有很多酒壺等酒器。
江西李渡酒業副總經理陽建華告訴記者,挖掘現場比地面高出1.5米,原本打算將其挖平做停車場。“現場施工1個多小時后,常務副總經理吳立平打電話給我,說挖掘機挖出了很多陶陶罐罐,要求馬上停工。我意識到可能挖到了文物,于是同意停工。停工后,現場整理出2筐器型較為完整的器皿。”陽建華說。
“我看到施工人員發來的視頻里有成堆的器皿,意識到可能挖到了古墓或古窯遺址,便立即趕到現場查看,然后向上級報告請求停工,并向進賢縣相關部門報告。”吳立平介紹說,“當天14時20分左右,南昌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員周劍和南昌市博物館文物科工作人員田莊等4人趕來,現場勘查后將我們收集的器皿全部帶走。”
據吳立平介紹,周劍、田莊看到器物后表示,從出土的陶器初步推斷,挖掘現場很有可能是唐代末期的洪州窯遺址,即便是堆積場,附近也一定有窯口。但具體是什么年代要做進一步鑒定,一周后可以出結果。“他們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立即恢復原狀,二是搶救性挖掘后建博物館,所以我們當晚就對挖掘現場設置了圍擋,安裝了監控和照明設施,還派專人保護現場。”吳立平說。
原進賢縣博物館館長文先國表示:“非常像洪州窯的民窯瓷器,推測是唐末或宋初”,具體年代需要進一步鑒定。“如果此次發現的是唐代的窯址,將把李渡的釀酒歷史推前300年。”
此次發現,還引起進賢縣當地文物專家的關注。原進賢縣博物館館長文先國查看現場后表示,挖掘現場很像堆積場,不像窯口。但即便是堆積場,窯口也離現場不遠,且在挖掘現場一公里內還有2個窯址或堆積場。“出土的器皿有很多酒壺等酒器,非常像洪州窯的民窯瓷器,我推測是唐末或宋初的,但具體是哪個年代還要權威專家來鑒定。目前,進賢縣僅發現了南宋以后的瓷器,如果此次發現的是唐代末期的窯址,將把李渡的釀酒歷史推前300年。”文先國說。
古玩收藏名家周國富則認為,出土的器物是上釉燒制的陶器,不是瓷器,其年代為隋唐時期,比晉朝的豐城洪州窯要晚,是民間的地方窯口。“出土的器皿花紋非常精美,不亞于洪州窯。我個人判斷它與洪州窯是一個體系,但洪州窯的器皿還沒看到有這么精美的花紋。這些器皿是用田土(農田里的陶土)燒制,并不是瓷土,所以胎體呈黑灰色。”周國富說。
“古時候李渡的陶器很有名氣,一些窯口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燒制陶缸、泥壺、煎藥罐等器皿。李渡的泥壺煮茶有一股獨特的味道,很多文人非常喜歡用李渡的泥壺燒水沖泡西湖龍井,也因此而聞名。”周國富說,“進賢離豐城很近,民間窯口有可能既傳承了洪州窯的工藝,又有李渡獨特的制作工藝,希望相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鑒定,早日發掘和保護。”
2002年,在國寶李渡老廠施工現場,考古人員發掘出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因其為目前發現最老古窖,被譽為“中國白酒祖庭”。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江西省進賢縣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因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之澹臺滅明在此南游講學而得名,意為“進能納賢”之地。李渡燒酒與毛筆、陶器、夏布并稱李渡四大傳統物產。
全縣以種植水稻為主,盛產的大米細膩圓潤,晶瑩剔透,是釀酒的上等佳品。李渡古鎮還盛產上等豌豆及名貴中草藥,水質清亮,味美甘冽,久貯不混,自古就有“做酒酒香,做豆腐無雙”的說法。李渡古稱李家渡,是江南的歷史古鎮,地處撫河中下游,位于撫河東岸,贛撫平原腹地,是贛撫糧倉。
1955年,李渡鎮的九家私營作坊合并成為公私合營民生酒廠,即李渡酒業的前身。這九家作坊分別是:萬隆、萬盛、萬茂、萬祥、萬義、福興泰、福裕泰、福生、福隆。九家酒坊都創建于200多年前,至今還有部分作坊和門面尚存。
國寶李渡酒莊。
2002年,考古人員在遺址底層發現了13個元代酒窖、9個明代酒窖和一批元代瓷片遺物,它們都是李渡燒酒作坊自元代開始釀制白酒的物證。
2023年調研李渡酒莊
今日李渡酒莊的新發現,極有可能為李渡酒業的發展未來帶來改變,乃至中國文化酒史都可能會帶來新的認知改變。
一起期待專家的最后定論。
?。▓D文來源洪觀新聞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