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0 12:11 瀏覽量:11231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網訊 (葉青)今年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世界城市,為處于歷史性窗口期的成都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與世界互聯互通,成都正在全面提升新經濟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強化最適宜新經濟發展城市的全球品牌效應,全面對接歐洲的創新資源,對話歐洲國家創新城市、生態集群、技術團隊、創意人才、先鋒企業,分享新經濟發展成果,探尋新經濟的成長路徑。9月19日上午,第十三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科技合作洽談會(“歐洽會”)在成都高新區盛大開幕。在中歐新經濟高峰論壇上,我們來領略演講嘉賓們的新智慧。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總裁、首席研究科學家湯繼強教授演講:讓地球上最大的這塊陸地更加美好。
我從中學時候就喜歡看地球儀,我就發現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是歐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亞洲是4450萬平方公里,歐洲有1016萬平方公里,歐洲和亞洲加起來是5000多萬平方公里。2017年歐洲是19.7萬億美元,亞洲和歐洲加起來有47.93萬億美元。這就是大家看到美國和歐洲、亞洲的GDP的總量。
從人口上看,我們的亞洲有45.5億人,歐洲是17.2億人口,整個加起來是53億人,另外從創新中心的密度分布可以看出,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包括東亞的幾個國家,我們整個RD的投入是1700億美元,我們周圍是4000億美元,中國的創新RD的投入也是很快的往上長。大家可以看出,亞洲和歐洲人口、面積和GDP創新方面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亞洲和歐洲在歷史上有一些什么樣的交往呢?比如說,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歐洲的文官制度有很大的影響,另外我們的造紙術影響也很大,而且可以看出來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動了歐洲的近代農業的發展,這就是中國的文明對歐洲的影響。
我們再看看歐洲對中國的幫助也是非常多。比如說,我們的科學探視就是從歐洲來的,也包括蒸汽機、電力機車,使中國的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的啟迪,還有工業生產,從歐洲傳過來對我們中國的農業發展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中歐文明的交融對亞洲、中國、歐洲的共生共融有很大的發展。
到1500到1820年這是在歷史學上是人類重要的一個分水嶺,在這里大家知道歐洲有了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在這個時候是中國的一個分水嶺,而整個歐洲恰恰反過來他們處于一個上升的時期。
1820到1913年歐洲發生的工業革命,而中國陷入了內亂的動蕩之中,在這個時候尤其是鴉片戰爭到1915年五四運動,中國從輝煌的時期跌入了低谷。而這個時候世界經濟中心全力的轉換,到了1980到1990的時候日本崛起了,之后有了亞洲四小龍。之后2001年到今天,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的經濟有了一個迅速的提升。所以我們總結出一個結論就是,越封閉的時候越衰退,越開放的時候越強大。
今天也可以看到我們的“一帶一路”,我們2017年的貿易總額是達到了3748億的歐元,歐洲相對少一點。我們開歐洽會就是為了增加雙方的交易、合作。所以我們歷史到了上千年了,我們怎么樣來促進我們之間的交流互動,來重新煥發我們的榮光。沿著“一帶一路”我們往歐洲的交往這個軌跡,從這個路徑,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這個雙贏的思想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的倡議,我們又再次回到歷史的舞臺上,大家可以非常形象的看到“一帶一路”的方式與歐洲攜手,我見證了我們歐洽會一次一次的舉辦,歐洲的朋友是越來越多,而且我們這里有一個歐盟中心,帶領著一個為歐洲、為中國服務的團隊,成為了今天“一帶一路”的歐盟交往中心,你們的到來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
我們現在高新區在發展新經濟的決心和動力,為什么他們的創新要放在成都?實際上他們是經過科學的決策把這些放到成都來,所以我們今天共享盛舉,沿著“一帶一路”把中歐合作推向更高的高點,就從成都為原點連接重慶,一個方面可以解決中國區域的平衡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和我們的“一帶一路”緊緊的連在一起。
歐洲的新經濟、包括新材料、制造業方面有許多的優勢,而這些國家和項目已經與中國、成都與我們西部的城市正在緊密的聯系,目前有許多的領事館在成都、在西部,這也必須為我們西部提供巨大的幫助。這個以“一帶一路”為軸,打造點軸面的合作方式,大家可以非常清晰的在這里,找到合作的一個目標和支點,這個正好可以把我們的經濟一體化與長三角形成一個經濟集中發展園區,與整個歐洲包括一個泛歐亞大的板塊發生作用。
如果說中國與歐洲在我們張騫通西域當中有初次的相遇,我們相信,中國與歐洲之間碰撞出更多的智慧,讓我們彼此的優勢在交匯之中有更好的發揮,讓我們歐亞這個板塊未來更加的美好,也對于促進我們這個地球更加綠色、更加友好。通過我們新經濟的合作方式,“一帶一路”的方式,通過中歐的合作架起中歐更加美好的橋。(演講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