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3 11:31 瀏覽量:20684 來源:
中國食品網訊 相關數據顯示,黃金周期間,成都累計接待的旅游總人數達1520.43萬人次,同比增長18.7%,而外地游客占比超過80%,其中近一半為省外長線游客。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們在這里賞美景、享美食的同時,更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成都的菜單跟別的地方不一樣。
“這些菜單不僅有菜品的名稱、單價,更詳細補充了規格、計價單位、主要原材料份量等。”黃金周期間,在成都念大學的陳尚元去逛了街子古鎮,第一次見到了這些與眾不同的菜單。“非常有趣,吃的什么、吃了多少,通過這份創新的菜單一目了然。”
不僅是街子古鎮,在“十一”黃金周到來前,市商務委發出了《關于加快在我市重點景區開展餐飲標識標準化、精細化推廣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確在成都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武侯祠博物館等首批10個4A級及以上景區推廣復制餐飲標識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示范經驗,提升餐飲行業明碼標價水平。數據顯示,黃金周期間,成都共有858家旅游景區餐飲門店對菜單進行了標準化、精細化標識。
菜單創新
出臺首個餐飲業明碼標價行業規范
相較于傳統的菜單只列品名、價格的做法,餐飲標識的標準化、精細化要求商家在菜單上詳細列出菜品品名、規格、計價單位、價格、主要原材料份量、出成率等信息,讓消費者不僅知道吃的是什么,更要明白吃了多少。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成都就啟動了餐飲標識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工作,率先在太古里、寬窄巷子、錦里3條特色街區開展示范工作。同時根據餐飲類別的不同,從中餐、火鍋、小吃、飲品和服務5個方面細化操作要求、編制標識示例,制作了《成都市餐飲業明碼標價參考模版》。截至6月上旬,太古里64家、寬窄巷子61家、錦里69家餐飲門店全部更新了菜單,不僅提升了3條特色街區的對外形象,更得到了消費者、商家的一致好評。
“我的小孩兒對榛子過敏,這里現做的甜品標明了原料成分,不用擔心了。”站在寬在巷子的PARIS BAGUETTE甜品店里,來自上海的葉先生告訴記者,“這樣的標識真是太貼心了。”對消費者來說,菜單的標準化、精細化標識意味著消費更舒坦、更貼心,而對商家來說卻意味著更有效的溝通。私房菜館子非的常務副總俞文倩告訴記者,“菜單精細化標識的效果非常好,對我們而言,節省了不少溝通的成本,不僅讓消費者更安心地消費,也讓我們的產品及服務更能體現其價值。”
8月30日,成都持續出臺了《成都市餐飲業明碼標價行業規范》,系國內首個餐飲業明碼標價行業規范,率先把餐飲標識標準化、精細化要求以行業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規范》要求“餐飲業經營者銷售各種菜品、主食、小吃、飲品、預包裝食品等以及提供服務時,必須實行明碼標價。”
形式創新
鼓勵既有特色又富內涵的多樣表達
事實上,隨著 “美食之都”的美名遠揚,成都每年都會接待大量慕美食之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不僅促進了美食經濟的發展,更給成都餐飲業提出了更多、更高、更國際化的要求。要如何營造誠信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變得透明舒心?事實上,成都在該領域進行了諸多探索,而針對老菜單標識不細的問題,成都在赴烏鎮實地考察學習的基礎上,借鑒創新,結合自身特點已然尋得了“破題之計”。
“餐飲標識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工作不僅僅是在可見形式上的探索,更關注餐飲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昨日,市商務委副巡視員陳小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針對食品質量、標準規范以及登記工作等多個環節,成都首先創新性地建立了協調推進機制。據了解,成都市商務委會同市發改委、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等相關部門建立了協調推進機制,旨在讓餐飲標識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工作不僅有覆蓋的“寬度”,更要有實施的“深度”。
同時,成都還出臺了國內首個餐飲業明碼標價行業規范,對餐飲標識的內容表達上進行規范管理。“在內容規范的基礎上,如果這些景區及街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呈現出形式多樣且具有天府文化內涵的標識,我們當然會鼓勵并支持。”陳小兵舉例分析道,雙語標識正是一個特色方向,在寬窄巷子、錦里、太古里等國外游客流量較大的特色街區、旅游景區等使用雙語標識,不僅有利于提升其品牌形象,更在細微處展現了城市的溫度及國際化。
不僅是雙語標識,記者日前走訪這些特色街區及旅游景點時注意到,在標準化、精細化標識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的餐飲門店還有不少。在錦里的一家名為隆中對的小吃店里,就標注了小吃的“味型”,比如竹葉牛肉的味型就是“辣”,葉兒耙的味型則是“不辣”。
美食創新
在革故鼎新中培育多元美食產業
事實上,餐飲標識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只是成都美食產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成都,“美”不僅僅是味,更蘊含著成都人對于美食的追求和標準,而這些的創新舉措,更是建設國際美食之都應有認識和作為。
漫步在成都街頭,各種美味燒烤是少不了的一道風景。但不和諧的煙霧也一直飽受詬病,但隨著成都燒烤店“碳改電”和“煤改電(氣)”工作的推進,這些現象基本已經淡出大家的視野了。而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創新也被予以“絕對”的肯定,餐飲門店清潔能源改造還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案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類會議以及出版物中進行全球推廣。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時代的印記,更是一種群體性的生活方式。還有什么文化需求比吃更廣泛、更基礎呢?跟其他文化一樣,美食文化也需要傳承和創新。好吃的菜肴,制作的技法、工藝要傳承,關于美食的故事、記憶也要傳頌。還記得“美食之都成都火鍋文化月”嗎?“火鍋文化月”把文創理念貫穿始終,出現了冰球鵝腸、熊貓火鍋底料等創新菜品,而熱辣的火鍋翻滾,不僅滿足了嘴巴,還滿足了精神。
美食之都成都火鍋文化月、推廣中央廚房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設、引導川菜企業連鎖化經營……事實上,在“吃”上面進行大膽創新,成都有很多生動鮮活的案例。來自市商務委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成都實現餐飲收入超370億元,增長12%。
在日前舉行的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上,成都還提出要在革故鼎新中培育多元美食產業。依托產業創新充分延伸美食文化產業鏈,把創意農業、創意旅游、創意設計融入美食,提升美食多層面附加值,著力構建世界級美食產業生態圈。大會還提出,要打造國際美食產業高地和美食城市品牌,深度挖掘美食文化附加值,研究、保護、傳承餐飲“老字號”文化和技藝,凸顯以川菜文化為代表、中外美食薈萃的國際美食之都魅力。(記者黃照)
上一篇:成都品牌美食出海遠行香飄墨爾本
下一篇:川菜出川 跨越南北半球的創業風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