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 13:50 瀏覽量:15198 來源:中國食品網
梅切尼科夫于1908年發現高加索地區長壽人群均有喜食酸奶的習慣,在其著作《長壽》(Prolongation of life)中提出了“酸奶長壽”理念。此后,先前由巴斯德、李斯特、Doderlein、蒂賽等學者發現的一系列乳酸菌獲得了用武之地,不僅僅被應用于疾病治療,如膀胱炎(Newman,1915)、腸炎(Nissle,1917)等,還用于健康食品制造(養樂多飲料,1935)。
隨著微生物健康功能的不斷發現以及安全性的確認,Vergio于1954年提出了與抗生素相對應的概念-Probiotika,認為Probiotika對腸道菌群有利,而抗生素則有害。1965年,Lilly和Stillwell在《科學》雜志發文,正式使用Probiotic,即益生菌的定義,用來描述一種微生物對其他微生物促進生長的作用。由此開啟了益生菌研究與應用的浪潮。
為了獲得優良的益生菌菌株,專家們一直高度重視益生菌資源的挖掘。早期的益生菌資源主要來自于動物,重要的分離源包括了嬰幼兒糞便、長壽老人的糞便、陰道、乳汁等。隨著不同來源微生物對人體有益功能的不斷發現,非動物來源的益生菌資源得到廣泛關注,除了傳統發酵乳制品,其他傳統發酵食品也都成為益生菌資源的溫床,如發酵蔬菜、發酵豆制品、釀酒酒醅、發酵肉制品、發酵酸面團等等,正因如此,像植物乳桿菌等典型非動物源的微生物也成為優良的益生菌并得到廣泛應用。除了以往把益生菌屬于乳酸菌的簡單認識,越來越多的非乳酸菌、酵母、絲狀真菌都被證實具有顯著的益生功能,并開發成為益生菌產品。
早期的益生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調節腸道菌群,用于調理腹瀉、抗生素關聯性腹瀉、炎癥性腸炎等消化道疾患。后來發現益生菌與腸道粘膜免疫密切相關,開發出緩解過敏、防止濕疹、抑制腫瘤等功能性益生菌。進入本世紀以來的近20年間,越來越多的益生菌功能被發現:肥胖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益生菌干預可成功減輕體重;益生菌對代謝綜合征的影響方面,已經開發出調節血糖、降低血脂、降血壓、降尿酸等功能的益生菌產品;在“菌-腦-腸軸”理論基礎上,出現了新一代的“精神益生菌”產品,可明顯改善抑郁癥、帕金森等癥狀。還有學者從自閉癥兒童糞便中發現較有特征的菌群,也試圖通過益生菌干預進行輔助治療。近5年來,不斷有益生菌吸附重金屬、防齲齒、抑制幽門螺桿菌、促進骨骼代謝等方面的報道。
益生菌作為生物技術的一個部分,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與技術的高度統一,一個益生菌功能與安全被證實,就可以被產業化應用。不同的益生菌都可以共性的技術實現產業化:高密度培養、菌體分離、保護劑應用、高效干燥(冷凍干燥、噴霧干燥)、調配、包裝、成品。
目前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需要人們付出數倍于他國人民的努力和艱辛,工作節奏快,生活節律不規則,腸道菌群紊亂人群劇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讓益生菌來擔當腸道健康的使者,功不可沒。
何國慶教授 簡介
何國慶,博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教授。一直致力于食品科學與生物技術的教學、科研及技術開發工作。曾任浙江農業大學食品系主任、浙江大學生工食品學院副院長、麗水學院生態學院院長、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乳酸菌分會理事長等職,現兼任浙江省食品學會理事長、亞洲乳酸學會聯盟副主席、浙江省黃酒產業傳承與創新指導委員會主任、浙江省食品微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保健食品審評專家、浙江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二等獎2項、三等獎8項,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導師)。還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農業引進國外智力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