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9 10:41 瀏覽量:2251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人們普遍認為,食品安全事件產生的原因只是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發生了不規范或違規的行為,卻忽視了源頭引發的食安風險。所謂源頭,即食物種植過程中因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的農產品質量下降。對于食品加工過程中的食安問題,可以通過有效的監管加以約束,但是由生態環境的破壞引發的食安問題,卻因其主要影響在動植物生長的環節,后續很難治理。因此,維護生態環境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1月5日舉行的“見證中國食業發展40年高峰論壇暨中國食品報創刊35年紀念大會”上,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孫保平分享了他在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方面的思考。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生產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孫保平表示,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土地沒有多少化肥、農藥,產量也不高,人們不擔心食品有問題。隨著人們需要更多的糧食,不合理的干預、濫用造成了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從長遠來看會影響食品安全和食物供給。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對土壤環境、水環境和大氣環境不加以重視,對食品源頭的生產安全不采取有力措施,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和子孫后代。
孫保平說,目前人工合成的物質已經影響到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比如,曾有媒體報道科學家在魚的體內檢測出了“微塑料”,一度登上社交平臺熱搜的“扇貝出逃”事件。他說,很多品種,包括植物種、生物種都在逐漸消失,而培養好品種、生產好產品,都需要好環境的支持。
關于監管,孫保平坦陳還存在很大短板。目前,我國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范圍主要在過程上,但如果食品原材料生長在污染過的土壤中,被污染后的水源灌溉,或大氣環境也是污染的,原料作物在成熟后,由其加工生產的食品也不能說是安全的。因此,孫保平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生產環節的監管力度,擴大監管范圍。雖然難度很大、問題很多,但許多事情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去平衡,還是要靠政府牽頭引導農民科學生產、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引導食品生產者安全生產、保證市場的平穩運行,引導消費者購買高品質食品,為買賣雙方建立信任通道。他表示,對于農村的綜合整治可以有效緩解食品源頭污染,提升農民素質也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市場環境,避免假劣食品在農村的盛行。
同時,孫保平認為,隨著三農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未來10—15年內,中國會快速補齊短板,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目前,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糧食產量嚴重下降已成共識,認識到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對于全民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和安全生產意識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中國的未來一定是綠水青山,中國人民吃的一定是安全食品。(韓松妍)(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