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09:28 瀏覽量:15812 來源:中國食品網
飽腹并不等于擺脫了饑餓,一種因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而導致的“隱性饑餓”正悄無聲息的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微量營養素缺乏定義為“隱性饑餓”。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人體內蛋白質、脂肪或糖類不足時會使人產生饑餓感,但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缺乏并不會使人感到饑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根據調研指出,全球約數十億人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其中我國也有數億居民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攝入明顯不足,“隱性饑餓”同樣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另一重大問題。
根據《營養失衡致肥胖》指出,熱能消耗及脂肪代謝需要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尼克酸等管養素的參與,當人體缺乏這些營養時,脂肪的分解代謝會受到影響,不能很好的轉化為熱能消耗掉,從而導致肥胖。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委員馬冠生介紹,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有40多種,這些營養素在人體內協同作戰,共同維護我們的健康。但是,現代人膳食不均衡造成中長期鈣、鐵、鋅和維生素A、D等必需的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無形中將導致營養失衡和機體健康受損,從而引發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和骨關節等慢性疾病。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我國民眾膳食結構中存在鈣、鐵、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礦物質和維生素攝入量不足現象,與此同時我國婦女及兒童營養狀況調查發現,大部分人的糖、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已基本達到或超過膳食供給標準。根據《中國婦幼健康研究》指出,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可影響機體的生理需求,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曾在2012年3—9月對318名兒童的體重、身高、血紅蛋白和微量元素(鋅、銅、鎂、鈣、鐵和鉛)攝入的研究發現,深圳6—36月齡兒童的貧血發生率為16.04%,鐵缺乏發生率為13.50%,血鋅缺乏發生率高達78.10%,卻存在不同程度的肥胖與超重。
以糖尿病為例,微量元素不僅關乎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而且直接參與胰島素的合成、分泌、貯存、活性及能量代謝,其中鈣離子可通過外鈣內流和細胞內鈣庫釋放的信號通路調節胰島β細胞對胰島素的分泌;硒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能防止胰島β細胞氧化破壞。中國食品網
為避免“隱性饑餓”導致的血管壁彈性降低、血管壁增厚、脆性增加以及脂肪分解酶分泌不足,導致出現的脂類代謝障礙、血管壁脂質顆粒沉積和栓塞等,消除“隱性饑餓”已經成為營養界的全球共識。《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強調食物的多樣性與營養均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翟鳳英指出:“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是現階段中國民眾飲食營養指導的重點,蔬菜水果中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糾正“隱性饑餓”有重要作用。中國食品網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