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10:51 瀏覽量:1623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人造肉”、辣條、益生菌、自熱食品......在1月3日于北京舉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對2019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點詞進行了深入解讀。此次溝通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中國食品報等多家媒體支持,也是學會連續9年組織食品各個領域的權威專家對年度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等領導出席活動并致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減鹽減油減糖、辣條、益生菌、自熱食品等2019年食品行業年度“十大熱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了學術界觀點。
努力縮小信息不對稱 突破薄弱環節重點領域
孟慶海在致辭中表示,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中華民族未來,食品安全與健康是科普領域的重要方面。作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普品牌活動“,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自2012年起,已連續舉辦8屆,對改善我國食品安全輿論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為食品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他期待,在政府部門的科學引導下更加充分發揮學會、高校、企業、媒體的優勢,向廣大社會公眾傳遞科學權威的科普信息,為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讓科技更好地服務社會,有效化解科學素質建設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實現科普人的新作為、新擔當。
梁鋼在致辭中表示,食品安全與健康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整體形勢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但公眾的食安信心仍有待提高。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是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三大基石之一,是食品安全法的明確規定,也是國際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方式。近幾年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從無到有不斷推進、從小到大不斷成長,在實踐中探索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體系。
“風險交流搞得好,就能為食品安全工作營造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食品安全監管就會事半功倍。”梁鋼表示“,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活動的主辦與時俱進,適時將持續8年的活動由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轉變為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對科學引導輿情和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科技支撐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梁鋼指出,展望未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在薄弱環節、重點領域實現突破,要建立權威、集中、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臺,努力縮小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要充分依靠學會協會、第三方機構、專家媒體等力量,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良好格局。
公眾關切向健康轉移 重心前移轉向風險預防
伴隨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中向好,食品安全熱點事件顯著減少,這一令人欣喜的轉變是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成效的顯著體現。不過,輿論對于食品安全擔心仍然存在,同時對于營養健康的關注也愈發高漲。
在多位專家對食品行業年度“十大熱詞”進行科學解讀之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對2019年食品安全的形勢進行了綜合分析。她表示,食品安全形勢整體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今年是學會第9年召開“食品安全熱點會”,而本次會議的最大熱點是缺少食品安全的熱點事件。過去的8年中,學會經歷了從篩選熱點到搜集歸納食品安全熱點的轉折,這是一個漸進的、令人欣喜的轉變。所以,今年的會議有三個變化:一是會議名稱由“食品安全”過渡到“食品安全與健康”;其次是解讀的熱點,由對以往食品安全熱點事件的回應,轉變為以行業年度熱詞為核心的學術界觀點;第三是熱點數量由12減至10,并將其定義為對“熱點”而非事件的解讀。而不變的是,解讀專家陣容一如既往的權威、專業、強大;表達的仍是“學術界共識”。
2014-2018年7月國家監督抽檢中涉及摻假的食品類別
——農產品、酒類、餐飲食品為三大重點
記者了解到,2019年,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合作開展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項目中,針對24個熱點進行科學解讀,其中,以“消費者教育”為特征的風險提示有20期,整體上延續了從2016年開始的“由危機應對向風險提示”的轉變。分析2013—2019年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熱點的解析和風險提示的比例顯示,對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熱點的回應由2013年100%下降到2019年的16.7%;而針對潛在風險的消費提示,由2013年的0上升到2019年的83.3%。孟素荷認為,對輿情熱點事件的解讀,從100%減至16.7%,顯示了中國食品安全從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重大變遷,用10余年時間,完成了管理思路與格局的水平提升,中國食品安全的基石已基本夯實。
2013-2019年食品安全事件輿情熱點的解析和風險提示的比例對照
食品安全隱患仍需關注 現階段仍面臨多重問題
孟素荷指出,現階段食品安全仍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食品真實性等多重問題。
問題一:食品安全的三大頑疾——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依舊存在。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19年公布的抽檢數據,分析其中不合格項目可見,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農獸藥殘留超標,仍占不合格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問題二:科技創新帶給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挑戰,需逐一破解。
近3年來,基于食物可持續供應及中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導向,中國食品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創新異?;钴S。如近年來科技界和工業界關注的未來食品及“人造肉”,植物基“人造肉”外企產品已進入中國市場;國內民企正進入商業化模式中。而細胞培育“人造肉”,中國食品科技界正加速追趕。再如自熱食品、功能食品等,產品創新必然帶來對現有管理與標準的突破。如何營造出既鼓勵創新亦對市場負責,確保消費者安全的管理模式,這是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對企業產品創新中堅守安全、健康為第一防線的挑戰;對科技界用科技力量支撐產品創新與確保食品安全與健康能力和水平的挑戰。
問題三:食品真實性問題凸顯,摻假欺詐行為屢見不鮮。
在近5年抽檢中涉及摻假的食品中,農產品、酒類、餐飲食品成為三大重點領域。這種食品真實性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但卻是不能容忍的,而且并非中國獨有而是呈現全球化趨勢,各國均不能獨善其身。
問題四:網紅食品安全隱患多,為食品安全問題的高發地帶。
“網上購物”對食品市場的現在與未來影響重大,目前已成為現代大部分消費者購物的首選渠道,而且消費重心在逐漸下沉。但急速發展的諸多網紅食品“有品牌、無工廠”,或以“貼牌生產”的加工方式賺快錢,對產業鏈安全建設呈空心化、斷條狀,這種“快”與“空”并存的矛盾,使之成為食品安全與食品欺詐問題的“高發地帶”,尤應成為監管部門和輿情關注的重點。
2014-2019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對比
(注:2019年的數據非全年數據)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重要文件的相繼出臺,表明國家對加強食品安全管理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視。孟素荷強調,頑疾尚未清除,新挑戰又迎面而來。在中國食品產業、物流體系及餐飲行業快速轉型的當今,發展變革中的食品安全永遠是第一道門坎,是食品界必須持續努力不懈的著力點。面對新的發展與變局,我們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作,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
(圖表來源: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10大熱詞
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實施,從制度上解決了一系列問題,既為食品企業減輕壓力,又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規范食品安全檢驗信息發布,重拳解決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問題。
減鹽減油減糖
我國居民膳食存在高鹽、高油、高糖的問題。“三減”目的是減少膳食中對鹽、油、糖的攝入,是實現合理膳食的一個方面。開展“三減”行動要循序漸進,并形成合力,用科技引領食品產業健康轉型,用科學的方式推行“三減”。
“人造肉”
“人造肉”是非自然生產、有類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詞,通常分為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育肉兩大類。“人造肉”興起于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決其尚存的科技問題。不斷完善標準法規,積極開展公眾科普。
辣條
調味面制品(俗稱“辣條”)行業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精準扶貧、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應予以適當扶持和引導。媒體此前曝光的少數不法商人無視生產規范與標準規定,既無安全衛生的生產管理,還超范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理應處罰、取締,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整個行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將進一步推動與引領行業向營養與健康方向發展。
益生菌
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夠數量、活菌狀態和有益健康功能,健康功能應建立在臨床試驗評價和循證醫學證據基礎上。目前我國市場上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已得到權威機構認可。益生菌功效的發揮,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其產業化應用需要經過科學嚴謹的流程驗證。
自加熱食品
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以自熱火鍋為代表的自加熱系列產品得到快速發展,滿足了消費者在更多消費場景下對熱食的迫切需求。但目前自加熱技術仍有待提升,急需加大對自加熱包安全性的研究和建立嚴謹的標準。
特醫食品
特醫食品是滿足特殊營養需要的配方食品,需經國家注冊。特醫食品“營養支持”作用在臨床上不可或缺,但不能替代藥物。食品企業應按照注冊配方生產特醫食品,不能在未取得注冊配方和生產許可的情況下生產特醫食品。應加強對特醫食品的科普宣傳。
網紅食品
網紅食品備受熱捧的背后,安全、標準、質量等問題仍是其監管之重點,企業亦應將發展重心轉向產業鏈安全的建設。政府應完善監管機制;網絡平臺和商家應加強行業自律,確保食品的安全和質量;消費者應做到理性選購。
食育
食育是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是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最終達成科學認知、合理膳食、品鑒知禮、傳承文化的教育目的。食育工作應首先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立法為本,科學為綱,興趣為引,重點面向兒童、青少年;多方聯動,聚力推進。
食品真實性
食品質量、食品安全和食品真實是食品的三個屬性,保障食品真實性可遏止“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亂象,提振國民食品消費信心和國際貿易聲譽,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健康發展。應加大食品真實性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實性技術難點和監管問題。
上一篇:《食鹽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發布 食鹽生產經營者應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下一篇:徐福記新掌門: 糖果行業,需要來一場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