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10:57 瀏覽量:2686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本報訊(記者王小萱)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行業仍然面臨數字化轉型壓力。一方面,行業門檻較低,行業內為了爭奪市場,惡性競爭不時發生,在部分大城市還面臨來自減量發展、騰退疏解的壓力;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與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和基地直采等新型模式不斷稀釋市場份額,跨界競爭變成一種常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杰建議,要支持農產品流通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唐俊杰認為,數字化轉型能力不夠造成“不會轉”。農產品流通行業企業普遍存在核心數字技術供給不足、數據采集率低、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難以依靠自身實現轉型,目前市場上提供的解決方案多是通用型的套裝軟件,無法滿足行業的個性化、一體化需求。數字化改造成本偏高又導致“不敢轉”。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周期長、投資大的復雜系統工程,從軟硬件購買到系統運行維護,從設備更新換代到人力資源培訓,都需要資金的持續投入,短期內很難形成量化的經濟效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不強。數字化人才儲備不足致使“不善轉”。在以往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優秀的信息化建設對于農產品流通行業并非必要條件,因此造成行業信息化發展“后知后覺”,行業企業普遍存在信息化專業力量薄弱的情況,專業人才稀缺。
唐俊杰建議,一是優化發展環境,出臺有關政策,加大資金、技術等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與現代物流發展的融合創新,積極推廣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通訊應用技術,實現需求采集、原料采購、分揀加工、倉儲運輸、組合配送等環節的信息共享,需求端與供應端信息的有效對接。二是統籌建立覆蓋全行業的數據標準,加快推動信息技術在生物育種、種養殖、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應用,強化上下游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對接和跨企業數據共享,實現行業管控的精細化、全程化、透明化、常態化。三是開展標桿遴選和試點示范工作,為行業轉型樹標、立范,推動傳統流通模式與現代生產管理技術的融合創新,以關鍵流轉工序機械化、自動化升級為突破口,推進行業生產裝備現代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促進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四是規范客戶信息采集,深入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科技,創新用戶個性化需求采集,推進農產品流通服務關鍵環節的改造,用數據貫通種、養、存、加、銷、研等各個環節,從全社會的角度真正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上一篇:張莉代表: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總體品質不錯 價格較為平穩 防范“倒春寒” 浙江早春茶提前開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