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 16:20 瀏覽量:18077 來源:中國食品報
北京法源寺位于宣武門外教子胡同,是北京城內知名的千年古剎、中國佛學院所在地,而對于茶人來說,這里也是一處清幽的飲茶去處。
某年嚴冬,我曾在大殿前乾隆御筆那塊碑下面喝過茶:保溫壺里燜好的六堡茶,倒在杯里紅艷透亮,熱氣騰騰,啜一口暖遍全身,抬頭瞇眼,陽光從古樹枝椏間漏落下來,讓人想笑著打個盹兒。
幾年后的仲秋傍晚,我與幾位茶友一同在法源寺的一間茶室里和寺里的師父喝茶,講起了嚴冬殿外飲茶的事,師父聽完眼神略帶悲憫地說,“下次喝茶就進來找我喝,外邊多冷啊。”大家都笑起來。
當天吃了素月餅,喝的是武夷巖茶,聊起佛學院的茶會和禪茶課程,我問師父有沒有開設中國禪茶相關的,在座的有一位學習日本茶道的學員搶著說:“中國哪有禪茶?中國茶很粗鄙的。”
一個中國人,覺得中國茶很粗鄙,當時我的心緒,比大冬天石碑下面還要冷些,沒有爭辯什么,這句話,卻成了我一個心結,直到幾年后才終得解開。
癸卯年的春天,法源寺的丁香花如期綻放。
自古以來,法源寺就以花木見勝,最古的植于唐代,宋元明清都有增補,清代到現在,法源寺丁香聞名遐邇,大詩人黃景仁曾在法源寺養病,因為來寺里看花的人太多吵鬧,而寫就了詩作《惱花篇》。1914年,文學家王闿運邀百余友人,在法源寺舉行了“留春宴”,有《法源寺留春宴詩集》傳世,有人把這些詩詞文章作為花木考,證明法源寺丁香的歷史。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等人陪同下來法源寺賞丁香,花下留影、吟詩作賦,傳為一段佳話。如今每年丁香盛開之時,法源寺都會舉辦丁香詩會、丁香茶會等大型雅集活動。
千年古寺,花下飲茶,自是風雅。其實,法源寺的丁香茶會,始于近20年前。日本最大的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宗室先生多次訪問中國,并以茶為媒為文化交流做出功績,當時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授予他中國佛學院海外第一位“名譽教授”稱號,千宗室先生也向中國佛學院捐贈了日本茶室設備和茶具,并面向學僧舉辦茶道講座。起初,學僧們每年會舉行新年茶會,而從2004年起開始舉行丁香茶會。
日本茶道與中國禪茶淵源頗深,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茶道——抹茶道就來自宋代的點茶法。宋代正是中國茶文化興盛期,飲茶成了寺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光倒推幾百年,1168和1187年日本的榮西禪師兩次來中國留學,他學習點茶茶道技藝,并悟得禪宗至理,把中國茶法帶回日本,融入禪宗苦寂思想,對日本茶道影響至今。16世紀,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把禪宗思想滲入茶道之中,強調“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精神所在。因此,可以認為,日本抹茶法源于中國宋代點茶的行茶法,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和禪宗思想一脈相承。
經過茶界和佛教界老師們的辛勤耕耘,中國佛學院開始開設中國禪茶課程,學僧們也開始學習中國的宋代點茶。
今年的丁香茶會如期而至,也是中國佛學院全體研究生和2019級本科生學習宋代點茶的第一次匯報展示。我作為中華禮茶團的代表,協助指導老師們一起根據清規儀軌,設計和排練了茶會流程,同時也和點茶組一起為賓客點茶。
茶會第一場開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演覺大和尚以中國茶奉茶供佛,祈愿世界和平、國泰民安。八位法師為來賓現場展示了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記載的宋式點茶的“七湯點茶法”。七湯,指七次注入熱水,注湯擊拂點茶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宋徽宗將之細致分析成七個步驟,每一步驟更為短暫,但點茶人卻能從中得到不同層次的感官體驗,從中可以得到點茶時細膩而極致的感官體驗和藝術審美,點出的茶湯有著豐富的白色沫餑,似云似雪,蓬勃仿佛“溢盞而起”,滋味的極致表現為“甘、香、重、滑”。來自茶道班的十余位法師為每一位來賓親手制作點茶。
在一下午的時間里,茶會總共接待賓客近六百人次,我點了近五十碗茶,第一次在一天之內點如此多的茶,也第一次參與如此大型茶會的組織。或許也是因為人數眾多,列成一排的點茶組顯得格外俊雅,奉茶組的學僧們法相莊嚴,茶點組的義工和花藝組的老師們矜持不茍精益求精,文物專家還在現場裝飾了數十件宋代茶器,殊勝圓滿。
茶會原定進行八場,八場結束后接到通知還有第九場,以為是為錯過時間的客人加場,正準備繼續點茶,聽到廣播說請現場指導老師們上臺,這次,我作為賓客接受了奉茶。
滿院幽香,伴著鐘磬佛樂,接過學僧遞過來的茶盞,飲下一碗雪乳般沫餑潔白細膩的點茶,一天的緊張疲乏一掃而空,當時內心除了歡喜,還明確地生發出一個念頭:想要讓更多人了解和享受這樣美好的中國茶。
帶著這種激動的心情,我回到家忍不住去社交媒體上搜索今天的茶會,果然看到很多來賓分享的圖文。
有人說:“今天在丁香茶會,我喝到了這輩子最好喝的一碗茶。”
有人說:“我今天在丁香茶會做義工,也想學學宋代點茶。”
還有人說:“法源寺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丁香茶會。”
(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