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09:20 瀏覽量:22401 來源:中國食品網
白酒產品按香型分類為12種,最早是在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分類,首次按香型進行評比白酒,主要分為“清、濃、醬、米”四大香型+其他香型。20世紀80年代初,白酒逐漸發展成了十二種主流香型一直延續至今。而隨著消費變化、科技進步,各種“創新融合”的產品相繼問世,各類關于香型的工藝技術團體標準也隨之出現。
值得關注的是,在行業的高競爭態勢下,頭部名酒企業消費市場下沉,為了出路生存,越來越多中小酒企選擇依靠品類創新來提升品牌優勢,想法去建立香型壁壘,跳出原有香型的紅海,開拓新的藍海市場,進而希望實現戰略突圍。
尤其是近年來,立于市場風口的醬香型白酒,更是“群雄爭霸”各顯神通。醬香型白酒出現了香型細分領域團體標準編制實施的空前繁榮與多樣化。粗略統計,就有柔和醬香、綿柔醬香、徽派醬香、醇柔醬香、清雅醬香、赤水醬香等各類醬香型白酒,為之依附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也相繼亮相,繁多的標準,說讓人眼花繚亂,一點也不為過。
據了解,團體標準的制定主體是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規定成立并在民政部登記的社會團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團體標準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制定團體標準應當有利于科學合理利用資源,推廣科學技術成果,增強產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換性,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
實施的各類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其標準編制發布實施的目的,是為了規范行業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引導和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從這一層面說,是發展必要和有價值作用。
然而,談起這“五花八門”的上述醬香酒標準,就連有的知名專家都搖頭,顯得很無奈,不好評說是與非對與錯。這對于消費者大眾來說,這些標準并不是他們關心的,就如各香型的定義,很多生硬的專業表述,難理解也屬正常。
然而,這些醬香酒標準,僅憑一字二字之差就可以衍生一個“門派”,各標準下的醬酒產品,工藝、風味、口感差別在哪里,真有那么大的顯著區別嗎?這是為行業發展致力于推動創新,還是為個別企業在刻意標新?
醇柔醬香、赤水醬香、徽派醬香、綿柔醬香、柔和醬香白酒等等,專家們未必能說得清楚,道得明白?一家企業編制的團體標準,如何來代表團體性、普遍性?也有的企業的確在釀造工藝等方面有創新突破,多次申請立項意愿無奈被拒,其中原因,也耐人尋味。
醬香型白酒標準何其多?
柔和醬香
2024年6月21日,成都市檢驗檢測認證協會發布公告,根據相關要求,協會對貴州省仁懷市荷醬臺酒業有限公司提出的《柔和醬香酒》以及其他4項團體標準進行立項評審。
相關報道顯示,荷醬臺酒業采用生態秘法釀造,以獨特的秘法醒酒工藝、高溫老熟工藝和超時長儲藏工藝促成了其在柔和型醬香白酒品類打造上的突出表現。在秘法醒酒工藝的加持下,荷醬臺的酒體更為飽滿、口感更為柔和、醇香持久,具備醒酒快、飲后不上頭的特性。
綿柔醬香
2024年4月20日,為提升綿柔風格的醬香白酒產品的質量和特色,促進白酒差異化發展,中國酒業協會團體標準審查委員會根據《中國酒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2019修訂版)》的規定,批準團體標準《綿柔醬香白酒》(T/CBJ2115-2024),并予以發布,自2024年5月20日起實施。
據悉,該標準明確綿柔醬香白酒是以本地紅纓子糯高粱、小麥、水為原料,用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進行傳統固態發酵,經小壇儲存、大小盤勾、陳年調味酒調味而成,不直接或間接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質,具有本品固有風格特征的白酒。
徽派醬香
2023年12月5日,根據相關規定,經安徽省食品行業協會團體標準審查組審查通過,由安徽省金寨縣梅山酒廠(普通合伙)、安徽國科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智慧監測工程研究中心共同起草的《徽派醬香型白酒》(T/AHFIA120-2023)團體標準,予以發布,于2024年1月9日起正式實施。
相關資料顯示,成立于1957年的安徽省金寨縣梅山酒廠,在1986年引進貴州茅臺酒傳統生產工藝,在不斷開拓和創新中打造出徽派醬香型白酒一“金臺酒”。在2017年11月底舉行的“徽派醬香型金臺酒專家鑒定會”上,季克良等多名白酒專家品鑒意見顯示:金臺酒“色清微黃透明、醬香顯著,陳香優雅,酒體圓潤,醇和味甜,回味綿長,空杯留香持久,具有徽派醬香型白酒的典型風格。”金寨縣梅山酒廠由此確立“中國徽派醬香標桿”。
醇柔醬香
2021年05月17日,根據《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的規定,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團體標準領導小組組織相關專家,在貴陽審議通過了由貴州金沙窖酒酒業有限公司牽頭申報的《醇柔醬香型白酒》團體標準立項。
相關資料顯示,“醇柔醬香”主要指貴州省金沙縣釀造出的醬酒口感。金沙縣位于赤水河上游,有別于茅臺鎮產區,金沙縣釀造出的醬酒以“醇柔”為主要特點。在2019年的金沙回沙酒“醇柔醬香”專家品鑒會暨發布會上,經過行業專家、權威機構及多家媒體的現場見證,對金沙回沙酒的“醇柔醬香”達成一致專業認知:“微黃透明、醬香典雅、醇柔怡人、酒體豐滿,回味綿長,空杯留香舒適持久”。
清雅醬香
2020年4月1日實施。由今世緣牽頭和中國酒業協會共同起草發布了《清雅醬香型白酒》團體標準。
相關報道,清雅醬香型白酒核心的“四高兩長”工藝獨特性在于:采用黑曲為主的高溫大曲結合特制的香曲進行糖化發酵,相比于傳統醬香,高溫大曲培養頂溫更高,黑曲占比更高,結合香曲的使用,使得清雅醬香酒體的香味物質更豐富細膩;自動化控溫控濕圓盤高溫堆積工藝,相比于靠天吃飯的傳統醬香自然堆積標準化程度高,提高了每一批次酒醅堆積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縮小不同批次堆積的差異性,堆積培養的質量更有保證;泥底石窖高溫發酵,借鑒采用濃香續楂工藝法,使用長期發酵的酒醅實現了香味的積累和提質。
赤水醬香
2023年4月20日,根據相關規定及要求,由赤水市酒業行業協會、赤水丹青酒業有限公司、百年赤水酒業有限公司、貴州貴粱酒業有限公司、貴州巴蜀液酒業有限公司、貴州歲釀酒業有限公司、赤水市貴仁貴酒酒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起草制定的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團體標準《赤水醬香酒》,經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組織專家審定通過,予以發布。該團體標準編號為T/GZSX095-2023《赤水醬香酒》,實施日期為2023年5月10日。
該團標指出,赤水醬香酒是在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地域范圍內生產,以高粱、小麥、水為原料,用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經高溫堆積、窖池發酵等傳統固態發酵、蒸餾、貯存、勾調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質,具有大曲醬香特征風格的醬香型白酒。
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
目前使用的《醬香型白酒》(GB/T 26760-2011)是2011年12月1日實施的一項國家標準,歸口于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2023年3月初,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其下屬醬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白酒質量要求第4部分: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相比醬酒國家標準GB/T26760-2011,醬酒新國標意見稿對“醬香型白酒”進行了重新定義,對其生產流程、理化要求、感官要求都重新進行了梳理,表述更明確、要求更嚴格。
以感官要求為例,醬酒新國標意見稿對優級醬酒的香氣描述相比現行國標更為明確,提及果香、花香、青草香、烘焙香等多種香氣,用詞更通俗易懂,便于消費者品評欣賞。此次意見稿變化最大的是醬酒產品不再根據產品酒精度分為高度酒和低度酒,而是根據糖化發酵劑的不同分為三類:大曲醬香型白酒、麩曲醬香型白酒、混合曲醬香型白酒,并要求按此三類標識產品類型。
2024年5月3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包含《醬香型白酒》最新標準的《關于批準發布〈鑄造用生鐵〉等195項國家標準和1項國家標準修改單的公告》。
《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于2023年開始修訂工作,目前發布最新標準GB/T10781.4-2024,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酒業協會等單位起草,將于2025年6月1日起實施,將全部替代原標準GB/T26760-2011,通過更新的國家標準,塑造醬香型白酒行業發展里程碑。
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表示,醬酒新國標為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生產標準規范,防止魚龍混雜和概念混淆,引導企業追求品質,同時有利于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實現明明白白消費,從而推動醬酒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標準細分過度是不是好事?
對于品類創新,行業普遍認為這是百花齊放、美美與共的繁榮景象,代表著技術的進步。然而,從長期健康發展上看,這是一把“雙刃劍”。過度的細分化,是不是市場、消費者真需求、真需要,是不是企業、行業的一廂情愿?
業內人士分析稱,醬香型白酒如今細分出清雅、綿柔等怎么多種香型,酒企以不同口感作為營銷概念,過度的標新立異都是圍繞自身品牌特色做文章,為自己品牌背書,目的就是成為具有行業唯一標志性的產品,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標準亂飛,消費者一頭霧水。白酒作為一種風味食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和表達方式,往往“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各類細分標準通過相差不大的專業術語去表達各自的生產標準工藝、產品特點、口感風格,消費者感到晦澀難懂,從而增加了他們的選品難度、選品效率。
如今香型日漸豐富,名稱也更多了,工藝之下,大多口感香氣等大同小異,甚至無異,也算明顯的差別,那是自欺欺人。醇香、醇柔、柔和、綿柔,消費者根本無從把握,也不關心,只在乎是否舒適“對口味”。
企業自嗨,過于細分是負擔。有行業資深專家認為,香型做大了是個品類,做不大是負累。并且,香型跟品質不是一個概念,香型的獨特性并不代表酒質水平。如果每個企業的產品與其他產品稍有一點差異就確立一個標準,并以此作為企業的一種商業炒作,那勢必造成“香型泛濫”,從而混淆市場對中國白酒的認知。那還不如,取消所有香型,以企業名自己定義香型。
某些酒企品牌過分地強調自創香型,這顯然是“畫地為牢”,給行業“添堵”。任何產品都是消費者說了算,消費者接受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可見,白酒香型品類的過度“碎片化”現象值得進一步重視與思考。“創新”固然重要,但要把握好分寸,“守正”更是核心,歸根結底還是要以品質為先,守好傳統工藝門,把好原料、配比、釀造關,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增強品牌的市場競爭力。
這樣多的“同門”醬香酒標準已存在,還有多少標準的編制在路上?好標準制定實施,值得肯定支持。而熱衷于“獨立門派”的標準,過度泛濫,無用的標準對行業發展并不是好事。
所述團標現象,僅是善意提醒。望觸及一點思考,有益酒業發展。
你對團體標準,怎么看?
歡迎留言交流,分享觀點。